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宋公堤,永恒的丰碑
 
作者:admin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047 发布时间:[2021-5-14]

今年是宋公堤修筑80周年。80年前,共产党人在黄海边修筑海堤,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
宋公堤,永恒的丰碑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
  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3月2日,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动情讲述了“宋公堤”的故事,强调要学党史、悟思想,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感悟真理的力量。
  3月15日,市委书记戴源率市委中心组成员来到新四军纪念馆,集中瞻仰“宋公纪功碑”后再学毛泽东同志经典名篇《为人民服务》,指出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共同奋斗。
  5月15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在苏北抗战史上影响深远、伟大而艰难的“民生工程”——被后人称为“宋公堤”的修筑拉开了帷幕。

宋公堤遗址
  今天,我们翻开那段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了解共产党人修筑“宋公堤”为民造福的历史传奇。
  誓为百姓修海堤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先民傍海而居,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饱受海啸之苦。首轮《阜宁县志》记载了1939年8月底,黄海沿岸地区遭罕见海潮侵袭时的情景:“苏北沿海数百里,纵深尽成泽国……光是阜宁一县,死亡人口就达一万余众。”1940年春,海啸复来,数万人丧生。
  97岁的孙维新老人,是这两次大海啸的亲历者,亦是宋公堤的修建者之一。“1941年5月15日,宋县长带头挖了修堤的第一铲土。此后,沿海人民再也没有遭受过海啸之苦。”老人口中的“宋县长”叫宋乃德,两次海啸发生时,他正随八路军黄克诚部东进南下,前往阜宁。
  1940年10月6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阜宁县境,8日,解放阜宁全境,10日建立了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时任八路军五纵队供给部长的宋乃德任县长。
  这年冬天,在阜宁商会所在地,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士绅座谈会,主持会议的正是宋乃德。这位已有14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会上开宗明义抛出与苏北沿海人民性命攸关的修筑海堤议案,他说:“共产党、八路军来到苏北,就是为了解救广大人民群众于水火。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百姓家破人亡,抗日民主政府绝不能坐视不管,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海堤一定要修。”35岁的宋乃德真挚诚恳的讲话赢得热烈掌声,给当地士绅留下深刻印象,但因修堤工程浩大、耗资巨大、民力调配等诸多现实难题,各方众说纷纭,未能形成决定。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宁硕集召开。会议再次郑重讨论修筑海堤之事。宋乃德代表阜宁县政府表态:修堤全部费用不由人民负担,盐阜沿海盛产食盐,盐税可观,以盐税抵修堤费用;先发行公债,日后归政府偿还。

宋公堤纪念亭
  抗日民主政府的决心和诚信得到大部分参议会成员认同,修筑海堤的提案最终获得通过,以宋乃德为主任的“修堤委员会”宣告成立,同时决定发行修堤公债100万元,以工代赈,万民上阵。整个工程分两段进行,先修北堤,后修南堤。
  大堤筑起军民情
  “1941年初夏时节,碧空如洗。海风吹过黄海西岸广阔滩涂,风过处,一望无垠的芦苇迎风摇曳,如同滚滚波涛,与海浪浑然衔接。5月15日,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在苏北抗战史上影响深远、伟大而艰难的‘民生工程’——被后人称为‘宋公堤’的修筑拉开了帷幕。”在滨海县委党史办特邀文史研究工作者金仁相的讲述中,时光倒回80年前。
  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沿海民众奔走相告。开工之日,场面壮观。工地上,民工如潮,川流不息。立柱搭棚,推车扛锹,担粮运料,磨粮筛面,挑泥的号子声、车轱辘吱呀呀的转动声,响成一片,一派繁忙。民工从不足千人猛增至近万,两万后勤群众争先恐后,热火朝天,构成浩浩荡荡的修堤大军。
  施工过程中,黄克诚、曹荻秋、宋乃德等人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工程进展情况。中途,黄克诚得知民工粮食短缺,立刻将刚购入的12万斤军粮迅速运至工地,以解燃眉之急。同时从师直机关安排有关人员赴盐城、东坎等地采购原粮,随即加工,再运往工地分发。由于粮草充足,军民齐心,工程进展迅速,仅用15天,北堤即告竣工。

宋公纪功碑
  北堤修完后已经进入夏天,上有烈日,下有蚊虫,还闹瘟疫。修堤委员会便打算停工,等秋天再说。宋乃德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表示不能停,一旦停工,肯定会谣言四起,再要开工就麻烦了。大家讨论后同意继续修。
6月20日,南堤全面动工。恰逢日本侵略军准备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日寇飞机低空盘旋侦察,伪军滋扰破坏,6月23日,南堤开工的第四天,工程处监工员、县粮食局科长陈景石在尖头洋惨遭土匪绑架杀害。为稳定人心,宋乃德发表了《为尖头洋之事告工人书》,义正词严地揭穿敌人的政治阴谋,鼓舞了民工们的士气,南堤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在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经过77天的艰苦奋战,南堤于7月31日胜利竣工,一条全长45公里、底宽21米、高7.8米的大海堤屹立于黄海之滨。”金仁相介绍,新堤建成不久,一场罕见的大海啸翻腾而至,比1939年海啸水位高20厘米,冲击时间延长20分钟,但新堤屡经冲击,稳如泰山,岿然不动,百姓安然无恙。
当地群众齐口称赞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功劳。为铭记宋乃德为修筑沿海大堤做出的卓越贡献,阜宁沿海各界决定效法过去范公堤的命名,将这道海堤称为宋公堤,并在海堤上立起一块“宋公纪功碑”,将宋乃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全力筑堤的事迹刻在碑上。一道大堤,把民心和抗日民主政府牢牢地连在了一起。
  每闻潮声思宋公
  改水治土、种粮、植棉、办盐场……有了宋公堤,沿海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有了保障,百姓从此兴垦种植、安居乐业。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在苏北沿海一带,这样一首民谣渐渐流传开来。
  民谣道民心。宋公堤,这个作家阿英笔下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北人民“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开始,也是新四军在最困难时期造福人民的历史见证,筑起的是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坚不可摧的桥梁。80年斗转星移,宋公堤岿然而立,护佑着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
  1998年,滨海开始海堤达标工程。新修的达标海堤经受住了台风和大潮的多次袭击,抑制了海岸蚀退。原来的宋公堤,部分成为达标海堤,仍承担着捍海的重担;部分离海岸线较远,则加高加宽变成沿海公路。保存最完整的,是滨淮镇玉华村和滨海港经济区翻身河村一段。这段宋公堤和达标海堤形成一个三角形。远处,达标海堤挡住了滔滔海浪;新老海堤之间,盐碱地变成水产品养殖地;宋公堤内,则是万家灯火。
  “我3岁就跟随父亲李士杰来到翻身河村,他看守宋公堤几十年,我也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在滨海港经济区翻身河村境内的宋公堤旧址上,66岁的该村四组村民李如红介绍说,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后,他自己平时打打零工搞点副业,日子越过越好,现在村里正在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大约再过一年半,就可以住进新房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前都是砖瓦房,现在住楼房,每天来往的游客和客商还给我们带来商机,港口开发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老百姓。”从长满海草的盐碱地,到如今游人如织的新景区,住在海边的群众是最有力的见证人。走进月堤海景公园,远远就看到高30米、宽40米的“滨海之门”新地标。游客纷纷来此听涛声、观海景,领略雄壮柔美的黄海魅力。
  近年来,滨海县委、县政府为推动沿海经济发展,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传承宋公遗志,对宋公堤不断进行建设和完善。海堤公路,就是在宋公堤的旧址上修建的一条沿海大道,像一条玉带镶嵌在百里海堤之上,北起中山河挡潮闸,蜿蜒南下,穿过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经过月亮湾旅游度假区,止于淮河入海口,全长44.8公里。
  今年2月1日上午,满载着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两万吨镍铁的利比里亚籍货轮靠泊在盐城港滨海港区通用码头,这是盐城港滨海港区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后迎来的首艘外贸货轮。首艘外贸货轮的顺利靠泊作业开启了滨海港区正式开放后对外贸易的新篇章,随着港区辐射带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将吸引更多的外籍货轮进出滨海港区,对进一步提高盐城港整体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盐城外贸进出口总额、发展外向型经济、壮大沿海经济走廊具有重要意义。
  昔日宋公堤,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化,诉说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更成为盐阜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月亮湾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