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一个少数民族村的小康路
 
作者:黄亚清 朱猛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33777 发布时间:[2021-5-13]

  平坦宽阔的生态大道,枝叶撩人的林荫小道,映着蓝天白云的清澈河道,一幢幢别墅式的农家小院,充满现代感的村文化广场,千亩连片的蔬菜基地,鸡鸣牛叫的家庭农场……无不彰显着淮河少数民族村的小康美景和发展活力。
  界牌镇淮河少数民族村地处黄河故道南岸,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945户、4370人。其中,回族、壮族、土家族、苗族、满族、水族等7个少数民族的村民39户、126人。近几年来,该村紧紧抓住民族村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机遇,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奋力推动产业发展,力促群众脱贫增收,曾经的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全面小康的少数民族村。

  抢抓机遇强基础

  “我们村位于黄河故道堆堤之上,地势高亢,排灌困难,过去长期‘望天收’,交通条件也差。”曾做过多年村干部的回族村民许立同老人介绍说,“以前,村里发展过蔬菜、中药材等产业项目,由于灌溉条件差,交通不便,许多项目还没发展起来就夭折了。”
要致富,先修路;要小康,先理墒。为彻底改变基础设施条件,淮河少数民族村党总支一班人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努力改善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条件。“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在村里没有积累的情况下,村干部可真没少吃苦,一户一户登门动员群众筹资,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为了减少支出,村干部还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义务劳动,填沟塘、整路基。”村民许体亮指着村里新建的电站、道路,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村干部带领群众改善基础条件的感人历程。
  在村党群活动中心,村党总支书记杨大胜指着村发展规划图介绍说,近几年来,我们村共向上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80多万元,铺筑水泥路5条16.36公里,新建电站2座,修建防渗渠1.34公里,新建农桥2座,涵洞1座,改造中低产田1000多亩。

  调优结构兴产业

  淮河少数民族村人均耕地只有1.1亩,按照常规种植,每年亩收入只有千余元,如何才能让群众走上高质量的小康之路呢?
  “我们坚持三驾马车一起跑,内调产业结构,外拓增收渠道,推进融合发展”。在千亩连片的冬瓜基地,杨大胜道出了淮河少数民族村的“小康经”。近几年,村里先后多次组织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帮助群众开拓视野、转变观念,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先后流转土地1200亩,建成千亩连片的瓜麦示范基地和百亩连片的黄河故道滩涂水产养殖基地,培植出韭菜、西瓜、养羊、养牛等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30多个。
  “土地未流转前,我家有6亩多,一年收益充其量也就六七千元;现在流转了,光租金就6000多元,平时到人家基地里打工,一年下来,至少能挣25000元左右,而且不再“望天收”,收入既稳定又有保障。” 正在千亩示范基地冬瓜大棚施肥的顾德芳,一脸的“小得意”。
  来到回族村民许体龙的家庭农场,眼前30多亩韭菜长势特别茂盛,3辆县城来的蔬菜批发商正在装车。许体龙具有丰富的韭菜种植经验,前几年一直是小规模种植,由自己“提篮小卖”。后来,在村里的鼓励下,他又流转土地20多亩,办起了家庭农场。目前,仅韭菜的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并吸纳了15名村民进场做工,带动刘长华等10多家农户发展韭菜种植。
  在该村黄河故道滩涂,正在塘口投喂饲料的几位妇女告诉笔者,她们几户在村里支持下,联合办起了百亩水产养殖场,饲养龙虾、螃蟹,亩效益达到5000多元,每户年收入都达10多万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一花能引百花开。通过示范引领,淮河少数民族村种养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村韭菜、西瓜、冬瓜、鸡、羊、龙虾、螃蟹等种养大户达到30多个,大多数农户都有一本自己的“小康经”。

  融合发展促振兴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淮河少数民族村一度曾是省级经济薄弱村,村级债务高达220多万元。如何才能让这个少数民族村合上全民奔小康的脚步,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界牌镇首先从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着力从优秀退役士兵和回乡大学生中选拔人才,9名村干部平均年龄由过去的57.4岁,降低到46.3岁,家庭有项目、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的“双强双带”型村干部达到4人。
  发展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好班子很快给淮河少数民族村带来了新气象。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会计林玉进从档案橱里拿出一堆报表,向笔者说起了近年来村里的变化。
  近年来,村“两委”努力盘活用好村里的资产资源。利用村小学撤并后的闲置资产,引进客商投资5000万元新上宝来机械有限公司,实现资产租赁性收入5万元。流转土地1200亩,每年实现服务性收入6万元。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0万元,建成400万千瓦的金福源光伏合作社,每年可实现经营性收入20万元;黄河故道滩涂资源发包收入,村里每年经营性收入可达30多万元……这些集体经营性收入项目,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优先吸纳50多个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务工,为该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在村民文化广场上,几位村民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一位70多岁的回族大爷用生动的俚语告诉笔者:“锅里有碗里才能有,村里腰杆粗了,这不修个路、建个涵也就不难了。”另一位村民插话说:“现在我们淮河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快,环境变化好,道路全部硬质化,一年四季还常绿有花,白天搞经营,晚上回来,还能和大家一起跳跳广场舞。”说完这话,她笑脸上溢满了幸福。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