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故乡的轮船码头
 
作者:刘德元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783 发布时间:[2020-12-10]
  故乡河流环绕,芦滩延绵,杞柳丛生,水草茂密,沟渠纵横。獐沟因獐子时常现身沟浜而得名,篆河是故乡的母亲河,她似一条清澈灵动的玉带盘桓在故乡这块沃土上。篆河向南延贯射阳河,向北连通张家河,三河交汇成流,轮船码头临河口而建,我家面河口而居,和轮船码头毗邻。
  每当想起久别的故乡,那轮船码头便会油然浮现在眼前,让我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把我带回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轮船码头是故乡惜惜相依的同伴,是故乡欣欣向荣的见证,它与故乡人风雨同舟,它与故乡人携手并行,它与故乡人情深意笃,它与故乡人心心相印,在它宽敞的胸襟里,容纳记载着数不清的趣闻轶事,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码头故事。
  轮船码头是用土石、砖头垒砌起来的,连接码头的是一块空旷场地,算是码头作场。紧挨码头的西侧住着一户从东坎搬过来的翟姓人家,是做铜匠手艺的,户主为人和善。他家房子是用油毡披盖搭成的临时小屋,门前有一个工棚,可遮雨,是翻砂用的操作间。候船乘客遇雨天就在他家工棚里避雨,也欣赏翟师傅翻砂。翟师傅翻砂技术熟练,时常向乘客们讲一些浇注铜水的技术要领,他浇注出来的铜件都是优质产品,乘客们为之叹服。翟师傅全家待人热情,乐于助人,乘客返程时带不动的重物都放置他家暂存,他家自然就成了乘客方便放心的免费货物寄存点。
  靠近轮船码头的河面上常年停靠着一条船,船上住着一户李氏人家,这户人家是杂技世家,在灌溉渠南片很有名气,靠表演马戏节目营生,常年在码头场地上表演马戏节目,有时他家还摇船经水路到正红、蔡桥、五汛等地巡演,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他家三代人在马戏表演上练就绝技,各有特色,老爷子表演耍大刀游刃有余,儿子表演玩石滚得心应手,儿媳表演晃板潇洒自如,女儿表演空中走钢丝堪称一绝,孙子表演三节鞭如行云流水,每次精湛表演都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表演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解囊献金,他们全家人则彬彬有礼,列队鞠躬致谢。这家人德艺双馨,他们的演出以观众满意为宗旨,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从无闪失,既丰富了故乡人的文化生活,又使观众在观赏中得到艺术享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故乡人对他们家由衷的敬佩。
  轮船码头是故乡人最喜爱的地方。每到傍晚,当旅客离开码头后,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到码头场地上遛达串闲,他们谈笑风生,聊说家常,有大人带着小孩遛达的,有交流生意经营情况的,有谈及当日所见趣闻的,有向知己倾诉衷肠的,等等。顽童们更是凑热闹,他们有的滚铁环,有的打陀螺,有的跳格方,有的弹玻璃球,还有的翻斤斗,一时间,码头变得热闹非常,人们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这种欢快情态,是故乡人朴实情怀的自然敞露和表达,也反映出故乡人怡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和安详如意的生活状态。
  故乡客轮航线从故乡起启,到射阳临海终止,途经新河口、蛤蜊、吴滩、阜宁、沟墩、草埝、老屋基、新洋、陈洋,合德,全程180里。开班时间早上六点,晚上六点到达终点站,起终两端每日对开。客轮可载客一百人,分上下两舱,船上设轮机、老大、水手、乘务四个岗位,沿途小站上客售票由乘务兼顾。中午船上为在乘乘客提供午餐,每份收费二角钱,价格便宜。船上没有专职厨师,烧饭大家凑合着帮忙。该航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航,唯独的一次断航,是一九六七年冬天,超强冷空气降临,加上暴风雪袭来,气温陡降至零下十几度,达到故乡历史极值,篆河射阳河全线封冻,结冰坚厚,航线被迫停开。为尽快复航,轮船站联系盐城轮船公司,调来破冰船破冰,才使航线得以复航。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这条航线为故乡人的出行和故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服务,令故乡人感动不已。五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跟不上,从县城通往乡镇的公路都是泥路,不通客车,此时水路客运就成了紧俏品。那时故乡人出行到外,都要通过乘客轮辗转阜宁,换乘汽车,可见这条航线在当时的重要性。
  轮船码头离我家很近,每天我目睹客轮从家门口驶过,听惯了客轮的鸣笛声。清晨,乘客们个个精神抖擞,带着期待,踏着晨色,拥至登船,开始了他们的出行之旅。在乘客中,经常有一批特殊出行者,即故乡精于传统编织手艺的农民,他们把自家编织的手工柳杞等制品,通过客轮托运销往外地。在这批出行者中,他们有的带着自家编织的丫子(用故乡盛产的芦苇编织的捕捉黄鳝的工具),有的带着自家编织的笆斗小斗,大匾小匾(用故乡盛产的杞柳编织),有的带着自家编织的蒲包(用故乡河边盛产的水草编织)到阜宁转乘客轮到盐城兴化等地去卖。傍晚返程,他们身披晚霞,面带笑容,收获满满,背着大包 ,提着行囊,走出船舱,踏上跳板上岸,完成他们的出行之旅。有的又换回自家急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实现他们的既定计划。这不同寻常之旅,浸透着出行者累年的辛劳,记载着出行者劳动的收获,寄托着出行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切都来之于勤劳,勤劳是故乡人的底色,勤劳是故乡人的选择,凭着勤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故乡人在生话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努力在勤劳创业中创造美好生活。
  轮船站并没有自己的站房,有一间房子是租用公社木船社的,卖船票的刘阿姨就住那间房子里,那间房子既是刘阿姨的工作室,又是她的住所,她也是站上唯一的工作人员。每天早上五点,刘阿姨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乘客依次排队在窗口前等候她售票。此时码头上已是人头攒动,有乘客忙着登船的,有亲友送乘客的,有做早晨买卖的,整个码头人声鼎沸,好一番热闹景象。这时,人群中出现一位卖早餐老妪的身影,她就是我家对街的王奶奶,镇上人都管她叫“麻团奶“,她端着一大匾子热气腾腾的麻团和米饭饼出现在人群中间,用纯熟的声音叫卖着:“滾热大麻团,吃过上轮船。”听到她熟悉的叫声,乘客们很快便把她围住,每人买上一份刚出锅的麻团和米饭饼,算作早餐,一会儿,“麻团奶”的麻团和米面饼便被一购而空,乘客们有滋有味地吃着,“麻团奶”在一旁则发出会心的微笑。“麻团奶”家的麻团和米饭饼如此好卖,得益于她家选料的精致和制作的考较,这手艺是她家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她家制作的麻团和米饭饼香味特别,可口回味,价廉物美,和别人家做的不一样,乘客们都冲着她家的麻团和米饭饼去买。“麻团奶”家制作的麻团和米饭饼在当地堪称一绝,是那个年代故乡饮食文化的符号,直至今天,凡吃过“麻团奶”家麻团和米面饼的还会念念不忘,可惜这个技艺没能传下来,听说今年县里要在故乡打造文旅特色小镇,我想,何不可把麻团奶家这样失传的饮食文化加以发掘,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客轮启航后,接着是码头鱼市开市的时间。码头的鱼市远近闻名,是鱼买卖的集散地。公社渔业大队有百余专业渔户在篆河上从事打网捕捞和鱼鹰捕捞,他们打捞的鱼先在鱼市上出售,剩下的由县里设在码头上的水产站收购。此时,渔民们纷纷把从篆河里捕捞上来的鱼虾运到码头市场上去卖,码头呈现另番热闹景象,鱼市上人头攒动,满是前来买鱼的人,外来人不询价,看好就买,且数量大,而本地人则提着篮子,步履轻松,不紧不慢,挨摊逐位,看货询价,不忙下手,直到他们认为价格合适后才购买。鱼市的鱼类品种很多,有鲫鱼,扁鱼,白条,黄鳝,黑鱼,鲤鱼,昂刺,虎头鲨,还有鳗鱼,甲鱼,螃蟹等,这些上市的鱼虾是野生的。那时篆河的水质很好,我们家的饮用水都是取之篆河。
  篆河盛产鳗鱼,鳗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如今水质不如以前,篆河的鳗鱼早见不到踪影了。我记忆最深的是,那时候鳗鱼价格并不贵,父亲常从鱼市上买回肥美的鳗鱼,由母亲精心烹饪,让全家人尽享鳗鱼美味。直到今天,我还时常回味享食鳗鱼的滋味,而这其中更多的还是我那份恋乡思亲的情结,这情结是美味所不能替代的。渔市主掌姓祁,我们都叫他祁爹,祁爹经营渔市多年,在当地很有名望,他行事干练,善于经营,买卖公道,说一不二,他总会找到买卖之间的平衡点,在最短时间内使买卖之间达成一致,令双方满意。那时候,鱼市为轮船码头增添了几分浓郁生活色彩,增添了几度市井繁华,是轮船码头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鱼市场景和灵动的人物,充分展现故乡轮船码头的人文情怀和纯朴民风。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对乡村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的深入,内河客运受到巨大冲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明显不适应和满足民众快速出行的需求,最终被公路客运所取代而终航。对故乡客运航线的终航我难舍不已。每当回到故乡,我总要到轮船码头去看看,睹物思往,当年轮船码头的盛况瞬间又浮现在我眼前,那是一幅多彩的故乡风俗画,那是一幅灵动的故乡人文谱,那更似一幅故乡版的清明上河图。伫立寻觅,当年码头的繁华早已不存,鱼市亦已关闭,码头周边的居民多已搬至镇里新开发的居民小区,那里现代气息浓郁,街道宽敞,楼房林立,人流不断,车水马龙,商铺云集,形成了新式繁华。但无论怎样,我对码头的那份情结,那份眷念,那份厚爱,丝毫没有消淡,且愈发浓厚。在我心中,轮船码头是故乡的名片,是故乡的曾经,是故乡的骄傲,是故乡的自豪,是故乡人心中的永恒,它贯穿故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故乡厚重历史的沉淀,是故乡发展前行的力量。故乡人将会永远怀念它,铭记它,敬仰它。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