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木楼村:红薯变“金条” 致富新“丝路”
|
作者:吴超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754 发布时间:[2020-10-12] |
金秋时节,走进滨海港镇木楼村,一派丰收的景象。“这是老传统的纯手工红薯粉条,不用任何添加剂,色泽晶莹透亮的,吃起来口感筋道。如果用火燎,烧完后的粉和芡粉一样光滑。这是纯红薯粉条与一般粉条最主要的区别。” 村党总支书记孙月宇指着仓库里包装好的粉丝条,一脸喜气对笔者说。 木楼村“两委”带领村民发展粉丝经济,让木楼村的粉丝产业已经形成一种品牌经济,如今木楼人,在红薯、加工、销售这一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模式上大做“粉丝经济”文章。 早在10年前,木楼村就开始发展“粉丝经济”。起初,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农民种植红薯这一粉丝原料,粉丝加工的渣子卖给酒厂酿造酒精以及农户喂猪、养鱼,但是这种零散的经营模式,效益不高。2018年,村里成立了粉丝加工合作社,注册了“木楼纯真山芋粉丝”品牌,吸纳200户人家从事粉丝加工,让农户规模经营形成优势。“现在每天来自兴化、江宁、还有山东枣庄等地的客商来村里采购粉丝,财源不断‘流进’我们村民的腰包。” 孙月宇说。 木楼村加工粉丝,全部是手工制作,加工出来的粉丝具有色泽亮洁、手感光滑,入口松软、口感香脆的特点。正常每户年加工粉丝都在5吨以上,大部分加工粉丝的农户不是养鱼,就是养猪,养鱼的大户面积有几十亩,养猪的大户每年出栏上百头,这些农户就用加工粉丝的渣子喂鱼养猪,进行废物利用,多的农户收入十几万元以上,少的农户也在四五万元,不养鱼不养猪的加工户,把渣子卖给邻里农户养猪,一样得到收入。 为了抓住红薯产业化发展的大好机遇,近年来,木楼村努力拓展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创新传统种植模式,发展适合本地规模种植的红薯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村里每年都发展红薯种植基地500亩,与116户低收入户签订产业扶贫协议。针对不同类型的低收入农户,采取了不同的帮扶模式进行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对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合作社流转土地让他们收取流转费;想自家耕种的低收入农户,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红薯粉丝按约定价收购;对没有土地低收入农户,合作社把流转的土地反包给他们种;身体好的低收入农户可自愿到合作社务工,体力一般的低收入农户,可到合作社打短工,实行日薪制。 40岁的李景华,父亲常年生病,母亲早年去世,生活困难。2018年,李景华与村粉丝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自家3.5亩地入股种植红薯,李景华本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年下来,能有近3万的收入。 今年,木楼村借助精准扶贫的春风,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将红薯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再度将当地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组合,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预计可提高全村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低收入农户扶持全覆盖,粉丝经济成为木楼村奔小康的主导产业,红薯变“金条”,致富新“丝路”。 为巩固脱贫成果,该村还投资50多万元建立了木楼老粉坊,每年加工红薯粉丝近30万公斤,不仅与种植户签订种收红薯的合同,还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到粉丝合作社务工,为20余名低收入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不出家门至少能挣个一万多元。 木楼打通粉丝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通过发挥党组织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合作社帮助销售与农户自行销售相结合的方式,火爆的“粉丝经济”让村民们的小康路越走越宽阔。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