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品读中山河
 
作者:洪仁忠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8764 发布时间:[2020-9-11]
  你的名字叫中山河,是一条以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的光辉名字命名的河,这就注定你很有故事,非常特别。带着浓浓的“把你读懂”的兴致和各种充满好奇的想象,与当地的同事们攀谈,去走访长住河岸边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农,加上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我越发坚定自己的认知:你就是一部旨深意远的巨著,你的水、你的岸、你两岸的土地和河渠、你特殊的背景和特别的身世、你所蓄带的知识和蕴含的道理,都值得用心探究,反复品读。
  我随手翻开一章,是关于你的“前世”,得知你新生前原名叫废黄河,是黄河“出轨”后又遗弃在苏北大地的“弃儿”,一个“废”字饱含着沧桑巨变,浸满了血泪哀怨。本来,你身下的土地一直属于淮河下游,淮河原是一条河槽宽深、岀路畅通、独流入海的河流,从响水县云梯关(原属涟水县)入海,海潮一直可上溯到盱眙县。无奈北方强邻黄河脾气暴躁,它从黄土高原挟带了太多的泥沙,多到实在无处安放,把中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形成河底高出两岸土地的“悬河”奇观。每逢雨季还动辄大发脾气,天灾加上人祸,造就了它“擅淤、擅决、擅徙”的霸道个性。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秋,黄河从澶州决口,滔滔河水经巨野侵入泗水、淮河,造成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徐州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馀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见《河复序》);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国虎狼之师南犯,时任东京(今开封)守将杜充人竟扒开黄河大堤抵御敌兵,致使黄河再度由泗水侵入淮河,这是典型的人祸;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起,黄河干脆来个“鸠占鹊巢”,其主流直接侵泗夺淮下行,滚滚而来的洪水在淮河下流广袤的平原上横冲直撞,恣意妄为,其裹挟来的巨量泥沙到处泛滥,淤塞了淮河两岸的大小河道。可怜的淮河从此失去了原先的入海通道,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亿万人民年复一年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直到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南侵夺淮六百六十一年后,终于“改邪归正”,北归从山东入海,而在苏北大地上遗留下一条伤痕累累的废黄河。
  黄河走了,淮河儿女的苦难仍在继续。多少血泪之年,暴雨一场连一场,伏汛过后接秋汛,淮河上中游客水压境,苏北大地一片汪洋,城内街道竟可以行船,农村到处房倒屋塌,老百姓争着爬上树,有的竟被同样爬上树的毒蛇咬伤,跌入水中惨死。1931年8月发生的“大南水”更加骇人听闻,当年高邮县车逻坝放水泄洪,致使江都县南关坝倒坝,造成苏北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我家乡滨海县境内大面积受灾,低洼地区积水达1.5米以上。直到三四个月后,大水才逐渐退去。洪水无情地夺走了千万穷苦百姓的家园和口粮,为了活命,整村整乡的百姓举家外出逃荒要饭……
  我实在不忍读下去,于是翻开下一章,是关于你的“诞生和命名”。连年的洪水肆虐和老百姓的泣血呼唤,让当年的民国政府坐不住了,于是专门成立了“导淮委员会”,指派专员负责导淮治水。导淮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在废黄河河槽上扒宽挖深,开挖一条新河,为淮河及洪泽湖开辟一条入海通道。这条新河从淮阴到海边全长167公里,于1934年11月开工,至1937年4月竣工。为了显示政府的重视和期盼,特地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给新河命名。从此,在对日本侵略者的全面抗战打响前夕,你——中山河诞生了。
  可是,你就像一个在羸弱的母体里发育不良的婴儿那样先天不足。首先,你的“个头”太小,难当大任。设计流量号称350立方米/秒,实际流量不足300立方米/秒,这在淮河15000立方米/秒的最大流量面前,实在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明显减除水患。其次,你的身躯柔弱,不耐冲击。工程设计中对你地处废黄河岗地考虑不足,在流量计算和两岸坡度、清坎等设计上未能充分考量沿线疏松的沙质土壤,建成后放水的第一年就被冲刷不堪,许多地方成片成块坍塌。以至于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花费巨资对你拓整修固,把你的泄洪能力提高到600立方米/秒;同时为了根治淮河水患,建国不久就克服重重困难,在你的南侧约20公里处并排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和排水渠,后续又在排水渠基础上拓挖了淮河入海水道,较为彻底地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淮河洪水入海问题。
  尽管如此,你大可不必沮丧自卑,因为你的主要贡献在于灌溉和抗旱,下面有专章谈你的“功绩与福泽”。曾记否,你两岸广阔的近海土地大都低洼瘠薄,历史上因排灌不畅,易涝易渍易旱,农作物以旱谷为主,收成极低。而你身下及贴身沿线因几百年黄河泥沙堆积,真高不断上升,普遍高出其它地区5-10米,这就为自流灌溉创造了条件。每到非汛期,你敞开肚皮蓄水,或引洪泽湖水来灌溉两岸上百万亩农田,使沿线广大地区实现了“旱改水”的农业革命,让祖祖辈辈吃腻了山芋等杂粮的乡亲美滋滋地吃上了大米,并把粮食单产提高了一大截。你沿线的沙壤土特别适合种植花生,滨海县界牌镇等地出产的小花生颗粒小而饱满,外皮紫红美艳,生吃满口生津,炒熟清香扑鼻,嚼一把唇齿留香,久久不褪,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你沿线的万亩果园,在你的润泽下,把美景与丰收集于一体。我工作过的果林乡,因果树而得名,境内到处种满了苹果、梨、桃等果树。而西隔壁的大套乡,果树更多,面积更大。每到阳春三月,最佳去处当然是桃花林。远远望去,河堤上下一片片姹紫嫣红,就像天边飘浮着的一片片红艳的火烧云,又像被巨量粉红颜料染透了的一片片美丽的海洋。走进这片海洋,立刻就会迷醉其中,那一树树挨挨挤挤的桃花,美丽娇艳,动人心魄。细看,花朵儿并非一概的粉红,而能分出浅红、深红、浅紫等,朵朵都那样晶莹剔透、风情万种,瓣瓣都显得粉面含羞、娇弱无比,让人连伸手碰一碰都感到心疼。“三月桃花四月梨”,每年“五一”前夕,还要抽空去大套的千亩“梨花海”领略一下梨花之美。与桃花的粉艳不同,梨花洁白如雪,一两千亩连片的梨花一齐开放,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连天地都好像融化在一起,置身其中就像身在瑶台仙境一般。更有那醉人的芳香,从口鼻源源不断地直钻进心肺肝脑,无法拒绝,无可回避,只需停留几分钟,必定让人沉醉流连,飘飘欲仙,感觉整个身心都会融化其中,不能自拔。待到夏秋,更是不敢轻易靠近果园,因为那满树悬挂着的硕大的桃儿、梨儿、苹果,会像一个个强力磁铁把人死死吸住,叫人不由自主地扯下斯文的面具,抬手摘下一颗,等不及清洗削皮就猛咬一大口,啊,清脆爽口,香甜沁脾,欲罢而不能,那种醉美的滋味直到现在仍长留我心底。
  你的历史文化同样多姿多彩,我随手翻开一章——“沿线特色地名及由来”,越读越觉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你沿线两岸富有特色的地名很多,都是拜你的先祖黄河所赐,如今形成了一道道无形而独特的风景线。先看“套”。家乡滨海有“大套”,河北岸响水县境内连珠串排列着“二套”“三套”直到“九套”。这些套的得名,前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黄河湾,一种是黄河的套堤,都不对。据雍正年间《安东县志》载:“套有十三,套各长一百五十六里,阔三四十里,黄河入海,河浊海清,相抵澄沙,积于河身两岸,分如雁翅,以渐而高,其沙滩有渠通潮,遂分为套……”原来这些套都是黄河泥沙在入海口之外因河海对冲而形成的长条形的暗沙,也称拦门沙、门限沙,逐渐积累,高出水面,成为沙洲,再和海岸相连,产生了一条条平行的高地,像一个个套子,于是古人把它命名为套。再看“巨”。我曾在八巨镇工作过,其周边还有五巨、七巨等。当时对这地名就产生了兴趣,向当地人请教他们都不甚了了。后来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得知,清康煕年间,黄河在滨海境内淤长出大片陆地,沿河居民将南岸由蒲荡淤成的垦地,按七里为一区报入粮册,共分十个区。当时区写作“區”,由于与“巨”谐音,字形又相似,逐渐将區简写作巨,于是有了从“头巨”“二巨”直到“十巨”的地名。还有“滩”。果林乡共8个村,有5个村以“滩”命名:王滩、吕滩、陈滩、卢滩、于滩,一条线排列在中山河边。这地名好理解,就是一片片古黄河冲积沙滩,以上面的居民姓氏加“滩”命名。其它特色地名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将我当年的一则“护河日记”抄录于此,权充为跋:“1991年7月11日,农历五月三十,星期四,天气:暴雨。一天暴雨如注。下午接到通知跟乡里范书记赴大套开紧急防汛会议,会议传达:12日早八时洪泽湖开闸泄洪,中山河是重点泄洪道之一,吕滩大港(灌溉闸港湾)是果林境内薄弱点,需连夜组织加固。汛情就是命令,回乡后乡里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给各村和乡直乡办单位分派任务,一是上足300人,二是筹足二万条编织袋。乡干部除老弱者留守值班,其余人全部投入护港战斗。各村各单位人员在晚八点前全部到齐,供电所在大港上下新拉了几条照明线路,水利站将人员按挖土装袋、运土、河坡码袋分成三拨。年轻力壮的我,自然加入运土队伍。战斗开始了,大雨在不停地下,半袋烂泥背在肩上,要翻过整个大堤,上坡下坡,一步一滑,滑倒了是常事,靠近的人就会过来拉一把。雨太大,大到睁不开眼,虽然穿着雨衣,但几个来回就全身湿透,泥水汗水混在一起,到处横流。许多人干脆脱掉衣服鞋袜,只穿一件裤衩。整个工地除了风声雨声,很少听到其他声音,大家都在默默加油干,没有人偷懒耍滑、拈轻怕重。累了就在雨中蹲坐堤顶上歇一会儿。大约二百人扛了两万编织袋,平均每人一百袋。战斗终于结束了,天也快亮了。大家互相看看,个个像在淤泥中打过滚似的,浑身上下只剩眼仁是白的。崩紧的弦一松下来,才发现连站都站不稳了。不过望着大大加固的大港,眼前浮现出它在滚滚洪水面前固若金汤的画面,觉得能为保卫中山河出一份力,再苦再累也值得。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