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村守望者
|
作者:王立辉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6834 发布时间:[2020-8-1] |
时值仲夏,这个三面环水的小村美丽如画。久违了,三十多年没来过。我沿着村边的小河,欣赏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游鱼戏水。 清风徐来,远处飘来悠扬的笛声,让人如临仙镜,如步瑶台。循声而去,见一穿短衫青年坐在河边一块青石板上,背倚着一棵百年白果树,吹一支长笛。看到我,青年停下来友好地朝我微笑,那双明亮的眼睛如碧蓝夜空中的朗月。 “您是来采风的?”青年问。 我摇摇头,坐在他旁边。 “我看也不像。”青年笑着说,神气平和,如碧水潺潺的小溪。 我说三十年前我曾在这里劳动过。 青年说:“我知道了,您当年肯定是插队知青。” 我轻轻地笑,点点头。 “我听爷爷说过你们这些知青,你们当年给落后闭塞的农村带来城市的信息,和新的文化气息。” 我问他你爷爷叫什么? 他告诉我是这所村小的民办老师:郭洪林,刚过世不久。 我记忆起他来了。我们刚来这插队,因知青房还没盖好,我们就住村小。郭老师淳朴忠厚,为人和蔼,也很有才,不仅书教得好,而且还会写新闻通讯,编小戏剧,极受学生和社员的尊重。 那时晚上或下雨下雪天,都把群众集中起来学习,郭老师就选些毛主席语录、“两报一刊”社论等报纸文章来学。那一份《人民日报》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壮丽凯歌——记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长篇通讯,被他念得金鸣玉响,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负有“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宣传群众”的重任。能弹善唱的他,自然是主抓文艺宣传队的最佳人选。小学生中凡有艺术天赋者,便被引纳入去,由他编剧、导演又亲自伴奏的节目一个接一个地与广大师生、贫下中农见面了。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不同形式的文艺一概禁演的年代,学校的红小兵宣传队便给寂静而沉闷的乡村带来管乐笙歌,带来清新和热闹,也给备受禁锢压抑的心灵注入了兴奋剂。如《相亲》这一短小淮剧,把婚事新办思想向群众灌输,用群众化语言和通俗的艺术形式讲述和表演了媒婆罗列出一连串彩礼单,而自由恋爱的男女青年不要彩礼树新风,与旧的习俗做斗争的故事。那《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片断,也演唱得有板有眼,旋律悠扬。在大队的村部、小队的稻场,生产队不再安排上工干活,给社员全通知一遍,热热闹闹的一台台戏,老老少少来观看,还真受广泛的欢迎呢。 我告诉青年他爷爷过去的许多故事。听后,青年带我到一大块大块的翠绿桃红田园,让我大开眼界,每一棵都硕果累累,悠然地生长着,桃树并不高大,但却挺直,树枝自由地向四处延伸,不像我以前见过的桃树那样乱枝盘居,呈现着一种生命的安详。 青年随手摘下几个桃子,我们边洗边吃,甜甜的。 青年告诉我,他师范毕业一直在这个小学教书,三年前他同该村的女大学生村官恋爱上了,刚结了婚,这片桃林就是他媳妇承包经营的,她还和本村几位大户联手办起千头猪场,收入不菲。 我随口问:“你们真是‘天仙配’。” “其实,我们日子过得很平淡,但踏实。”青年悠悠地说。 我们相视而笑。吃完桃子,青年又吹起了他的竹笛。中午的桃林,鸣蝉也睡了,只有青年的笛声在空寂的田野里回荡。我躺在野花丛中,闭了眼听青年的笛声,眼前浮现着他爷爷从田埂到课堂,从清晨至子夜的那清癯而精神的身影;而眼前的青年如沐春光,在放飞一只只振翅欲翔的蓝天白鸽。 他们,几代人生命的守望。 他们日夜不停地守望着,直至青春流逝,年华耗尽,他们究竟为什么?为祖国花朵?为民族未来?我想,也许他们并没有想得那么深邃,也没有那么伟大的人生境界,只是顺其自然,做自己想做的事罢了! 远处有孩子们歌声传来: 桃花朵朵开, 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 等着你回来, 看那桃花开…… “多年后他必然是桃李满天下。”我想。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