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人的故居
|
作者:韩立坚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6834 发布时间:[2019-12-27] |
故居,就是人们曾经居住过的房屋,它曾经为你遮风挡雨,成为你充满温馨的港湾;曾经见证你多少喜怒哀乐,成为你自由放松的后院;曾经融洽你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成为你情感寄托的梦乡;曾经记录你的功过是非,成为你反思、上进的课堂;曾经让你休养生息,成为你出发远征的驿站。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我空间。然而,无论故居是否豪华,是否风景秀丽,是否市井繁茂,人们对它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故居成为人们魂牵梦萦的乡愁。 对于名人的故居,人们还有一种几乎与生俱来的崇敬之情,其特殊的、永久的人文价值,远不是“故居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动机所能涵盖的。我因退休前工作繁忙,退休后身体不好、腿脚不便,对名人故居游历、瞻仰不多,但也到过一些地方,受到过一些教育,也有过一些想法。 名人故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我曾经两次到过山东曲阜,拜谒过孔府、孔庙、孔林。孔庙是纪念孔子的地方,孔林则是孔子及其后人的陵寝,按道理,孔子生前应居住在孔府,但实际上孔子主要在孔庙、孔林生活过,孔府则为孔子第五十六代孙“衍圣公”于明代两次“奉敕”另建,与孔子生前并无多少瓜葛。以故居论,孔庙、孔林占地达到2120多亩,规模应为世界之最。一次拜谒孔子故居,恰逢祭拜表演,只见先导官执旗前导,古乐声中,身穿儒服的生员们列队敬拜如仪,再现了古代孔庙肃穆的朝拜之礼。从孔庙到孔林,我仿佛穿过时光隧道,来到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在孔林尼山脚下乱石垒起的夫子洞前,我仿佛听到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声,感受到孔子的艰难身世;走进杏坛,我仿佛见到孔子正襟危坐,阐述儒家哲学,弟子们谦恭受教;拜谒诗礼堂,我仿佛见到孔子教子学《礼》学《诗》,体会到圣人的慈父情怀;来到位于孔林的洙泗书院,我仿佛看到在隐隐的韶乐声中,孔子皓首穷经,整理周礼,删削《诗经》,编撰《春秋》……拜谒孔子故居,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文脉生生不息、光耀世界的文化丰富内蕴。孔子的故居,早已成为历代文化人心目中的圣地,它的影响渗透到国人的血脉和灵魂之中——无论是尊孔还是反孔。 我也瞻仰过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曾经培育过两位现代文坛奇才巨匠,哥哥鲁迅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受到世人的普遍崇敬;弟弟周作人,同样在文坛上声名显赫,兄弟双星并耀,但弟弟一步走错,成为汉奸文人,文星殒落,被绍兴人开除出“绍兴十大名人”之列,成为民族的遗憾。走出周氏故居,人们不由得感喟:文人,当然要重才,但更要重德,这也是轻如鸿毛、重似泰山的分水岭。 我还瞻仰过茅盾故居。古镇乌镇的规模与繁华,远不及同是古镇的周庄、同里,但为什么比这两个古镇名气更大呢?参观茅盾故居,拜谒梁昭明太子读书处,翻阅这个镇历代人才辈出的历史,我才真正领略到,无论世俗如何变化,都不可能撼动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名人故居,是伟人足迹的起点。我也曾两次到过湘潭韶山冲。毛泽东的故居就座落在这个青山环抱的小山洼中,几间很本色也很结实的草房瓦舍,门前一片场地,场地前是两方池塘。这是一户自给有余的农家,房主人毛顺生务农兼搞小作坊,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会种田、会算账的持家能手,把他开创的家业传承下去。但是,石三伢子(毛泽东)在私塾读书时,除了应付《四书》功课(凭着超人的记忆力,他学得并不吃力,成绩却很好),就是熟读四大名著等“闲书”,对三国的军事韬略、梁山的造反精神心仪不已;后来到东山小学读书,接触到康、梁政论,很快接受了变法主张;以后到长沙读书,才从无政府主义混乱中逐步走出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参与建立共产党,又回到韶山冲,在他故居的油灯下,与乡亲们谈心,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建立农会,开展了农民革命斗争。在他的带领下,他的6位亲人,先后投身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进入毛泽东当年的卧室,瞻仰毛家6位英烈的群雕,听着导游充满情感、带有神话色彩的讲述,我们不由得潸然泪下。这几间极普通的农舍,诞生和哺育了拯救中国、影响世界的伟人,成为我们心目中的神圣殿堂。 我与“五卅”烈士顾正红同是滨海老乡,我曾在正红镇两度蹲点,多次到过顾正红烈士故居所在地篆河边的小顾庄(现为正红村)。顾正红出身在赤贫之家,只有三间土墙草房。上级多次拔款重建,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为再现和保持原貌,所以每次只能建成土屋草舍,修旧如旧,很不结实,只得不断修补、重建。这所故居原来在村里很平常,一般农舍吧。但随着农村居住条件改善,这几间破旧土屋也就越来越显眼、越来越突兀了。从房屋的旧貌,到屋内烈士及其父母使用过的锅碗瓢盆,向人们显示了少年顾正红极贫的农家生活,显示了顾正红嫉恶如仇、追求正义的情感基础,显示了顾正红献身革命、与凶恶的帝国主义势力殊死战斗的动力所在。每次瞻仰烈士故居,我都为烈士的民族大义、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也为当年烈士为之奋斗的民族解放目标的实现深感欣慰。 瞻仰两位伟人故居,我感到与其他名人故居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什么复杂家世背景的追溯,没有显赫先祖的攀附,讲的只是烈士的家庭与生平,似乎告诉人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农村茅屋草舍,也能诞生撼天动地甚至改写历史的巨人。 名人故居,是千秋功罪的见证。到周庄必然到“财神”沈万三故居浏览一番。周庄文化,实际上就是沈万三的官商文化。沈万三生活在元明改朝换代的动乱年代,富可敌国。他看准了新兴的明王朝,夸下海口,为明朝都城南京修建城墙。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旷世工程,对连年战争、财政紧张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按常理,明王朝对于有大功于朝廷的沈万三商业或权力回报完全可以预期。但明王朝初建,百废待兴,在朱元璋的视野里,不但商品经济排不上位置,而且怀着对富人的天然歧见,对沈万三一直冷眼相看,在沈万三倾尽财力建城大功告成之际,不但不予表彰和重赏,反而寻一借口,将沈万三一家发配到边远荒蛮的云南,所幸没有杀头灭门(明初抄家灭门并不少见),沈万三尸骨还得以归葬。看看沈万三豪华而又传统的水乡故居,矗立在古镇路口的巨大的金碧辉煌的沈万三塑像,人们只能感叹沈万三生不逢时,看错对象,投资惹祸,商业上太精明,政治上太平庸;人们就会理解中国这个曾经领先世界的经济强国,为什么明清以后,经济发展越来越滞后,直到落后挨打,受到世界列强的百年欺凌。 我还到过合肥李鸿章故居。故居内陈列李鸿章家世、创办淮军、兴办洋务、主持外交的图片,视频滚动式播放。故居从陈列到解说,充分肯定了这位晚清重臣的不朽功绩,而对于李鸿章残酷镇压太平军,屈从慈禧淫威把巨额军费移作修园款项、导致甲午水战全军淹没,与洋人妥协、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等有关大节问题,或淡化避开,或极力辩解,很难正视,这是合肥人的一个难以直面、难以解开的结。实际上在名人故居,即使作为故乡人,也应该还名人以真实,既不讳短,也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和标准衡量和要求古人。功过分明,给人以启迪、以儆醒,有何不可?不必把名人打扮成完人、圣人,让他们回归本真,走下神坛,岂不更好? 到浙江奉化溪口,刚进入通往蒋介石故居的一条路,路肩上有一个漫画像牌,漫画上是一微笑的侍者躬身欢迎宾客参观。那个“侍者”虽未著名,但一看就知道是蒋介石的漫画像。进入故居,看到蒋介石先人画像和牌位,看到蒋介石与家人合影照,没有什么说明,就是普通的传统民居。我们又冒雨爬山,登上蒋介石两次下野隐居的雪窦山妙高台。妙高台为两层小白楼,坐落在小山巅之上,上层蒋氏夫妇居住,下层是电讯设备和特务侍从们待的地方,可以想见当年蒋介石以退为进,遥控政权、军权的阴谋手段;我们又到张学良将军当年在雪窦山的囚禁处。参观蒋氏故居,我们总感觉到蒋介石是一个有着阴暗心理、玩弄权谋和特务政治的人,不讲民族大义,罔顾争取民心,一心凭“错杀”独裁,顽固不化,制造派系矛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自以为得计,实则自毁基业,直到逃难海岛,处于美帝炮舰卵翼之下,为千古笑。 逛逛名人故居,不只是为了猎奇,为了消遣,而是为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借鉴前人,参悟人生。因为,名人故居是一部专著,是一面镜子,是一段历史,是一座讲坛,是人生得失的“退思堂”,也是不容遁形的审判台,值得一看再看。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