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信心强本领是稳富长富的“动力源” ———我县脱贫攻坚“四建四强”创新实践系列报道之四
|
作者:郭乃军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100 发布时间:[2019-10-25] |
“我就是个农民,除了种田啥也不会,没技术没钱,我不干!”八滩镇岔河村63岁的低收入农户周锦余,对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员、村第一书记周刚提出的让他养殖龙虾的建议,一口便回绝了。 去年4月,周刚在岔河村二组走访中了解到,周锦余的妻子几年前患重病,家里就靠他种田挣点钱。得知他还有2亩水田后,周刚和村组干部认为可以利用起来养龙虾,没想到吃了闭门羹。周刚和村组干部多次上门,反复劝说:“这儿的水质非常适合养小龙虾,有专业的人给你做技术指导,养好了人家上门收购,大可放心去干!”周锦余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下决心搞龙虾养殖,结果龙虾养殖获得成功,周家老两口获利润近4000元。除养殖龙虾外,村委会还让周锦余做起保洁清运工,每月工资500元,加上他原有的稻麦收成,年获利近2万元。“多亏了工作队和村里的帮助,我才有了干劲、脱了贫!明年谁想养殖龙虾,我一定全力提供帮助,让大家一起脱贫!”周锦余信心满满。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只有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摒弃“等人送小康”的心态,树立靠自己的勤劳实现脱贫致富的正确观念,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才能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我县隆重表彰“脱贫致富标兵”,编排勤劳致富戏剧小品,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观念,让他们在思想上脱贫;推出种养殖、电商等系列成功典型,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举办田间学堂等,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让群众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开展菜单式帮扶,鼓励有劳动技能的低收入农户到项目库里选项目,并实行保底收益;组织1.3万名党员干部结对互助4.2万户低收入农户,负责项目实施指导、生活困难化解等,让困难群众既有信心又有动力。 东坎街道坚持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资”与“扶志”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汇聚广大群众创业致富、共奔小康的强大合力。街道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低收入农户专题会议,邀请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示范户,登台讲经验、谈体会;每年召开一次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表彰大会,对当年实现脱贫的低收入农户进行集中表彰,授予“创业脱贫模范户”荣誉证书,并以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形式,进行巡回宣讲活动。 该街道新安村村民顾爱娟,丈夫前几年突发重病去世,留下了十几万元债务,和年幼的孩子以及体弱多病的公婆。偿还债务、抚养孩子、赡养公婆的家庭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绝望了。这时,驻村干部主动上门,劝导她树立生活的信心,帮助她申请创业贷款、购买鸡苗,盖起了鸡舍,办起了小型家庭养鸡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鸡瘟又给了顾爱娟当头一棒。但是这一次,顾爱娟没有低头,反而越挫越勇。她坚信天无绝人之路,并暗下决心在什么地方倒下去,还要在什么地方爬起来。于是她主动走出去,向邻镇的养鸡专业户拜师取经,又重新办起了养鸡场。这一次顾爱娟养鸡场办得顺顺当当、红红火火,不仅挽回了上次损失,还倒赚了5万多。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在农村兴起的婚丧嫁娶大操办、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让很多低收入家庭不堪负重。沉重的人情债已经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为破除这些陈规陋习,弘扬新风正气,我县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活动,大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家庭美德、道德情怀、良好的家教教训家风等文明新风尚,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八巨镇前案村采用常态化激励的方式,设立文明新风“积分小超市”,开展村“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评比活动,激发村民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目前已有65户领取了3000余元的物品奖励。同时,设立“新风餐厅”等便民服务设施,为农民群众操办红白事免费提供场地和餐具桌椅;村文明新风理事会对村内所有红白事主动全程参与、免费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既方便村民办事,又避免相互攀比,使广大村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轻装上阵。 如今,全县2.1万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户户都有增收项目,家家人均收入都稳定超过了6000元,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等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实践证明:建信心强本领,以大手牵小手,是稳富长富的“动力源”。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