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陈涛:滨海民运工作的开拓者
 
作者:南敬生 徐寿春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0646 发布时间:[2019-9-20]

  1940年,正在安徽广兴集等地开展民运工作的陈涛,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和其他100多名青年干部一起从皖东东进。进入盐阜区后,陈涛先后任阜宁县十三区区委书记和东北行署二区工委书记,她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县委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然而,她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减租减息、“借粮”“借枪”等斗争,却遭到恶霸地主王慕昭暗中算计。1941年10月4日夜,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党的好女儿、阜宁县东北行署二区工委书记陈涛,在抗击王慕昭勾结的国民党军与土匪武装袭击、保护青年队员的突围中,身中4弹,不幸牺牲,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碧血丹心。

童年时的陈涛
  求学增才智,探寻真理
  陈涛,女,原名余素芳,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的一个贫苦人家。一家九口,仅靠外祖母摆的一个小茶摊和一部摇面机,勉强打发饥寒交迫的日月。
  陈涛姐弟五人,她排行第二,因为从小聪明伶俐,很受外祖母和父母喜爱。因为家境贫寒,家里让她一人上学读书。陈涛就读的是霍邱女子小学。她学习勤奋,刻苦攻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14岁那年,即1935年秋,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六女子职业学校。这所学校是在民国时期提倡“实业救国”的大背景下创办的,实行的半工半读,陈涛兼学的是丝织课。陈涛的中学时代,正是中国民族存亡危急之秋,蒋介石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置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于不顾。陈涛目睹了国家惨遭危亡的不幸,在学校一些进步的老师与同学的引领下,思想更加倾向革命,她积极参加各种声援大会和示威游行活动,引导同学开展伸张正义的斗争,多方宣传抗战革命道理。1937年,陈涛的姐姐要出嫁了,她买了一个枕套。在上面亲手绣了“同心抗日,心心相印”八个字,寄给姐姐留着纪念,既表达对姐姐的美满婚姻的祝福,又体现姐妹深情,更彰显了她唤起民众同心抗日的坚强决心。如今,这个枕套现存于霍邱县烈士陵园的纪念馆里。
  陈涛在这国难当头时刻,产生了一种忧国救国意识,常常利用星期天和空闲之余看一些进步书刊、杂志。有时也阅读《共产党宣言》等当时遭禁的著作,从中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1937年7月,因日寇入侵,学校停办,她亦离开学校,结束了学生生活,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回到家乡参加当地组织的“霍邱抗日宣传团”。中共霍邱县委委员戴映东十分关心陈涛的进步,让她在群众大会上演讲,并组织歌咏、演剧等任务,陈涛进步很快,被推选为霍邱县妇女抗敌协会主任,组织妇女与青年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带领妇女贴标语、呼口号、唱抗日救亡歌曲、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亡戏剧,以唤起民众,投入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
  动委会受训,不忘使命
  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1939年初,安徽省动委会派员到陈涛所在的妇女抗敌协会开展工作。当陈涛听说要在各地建立县动委会,并且在全省招收妇女培训班学员的消息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踊跃报名。当时在全省每县进步知识青年中各选6人参训的考核考录中,陈涛与江波等在录取的115人中榜上有名。自此,陈涛踏上了以学习谋道理、立信仰、树站位、求担当的新征程。
  陈涛在1939年初的入训学习期间,进一步深入了解到动委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国民动员、政治动员、经济动员和军事动员。培训班主要是宣讲抗日救国道理、开展军事技术训练、实习战地救护、如何做民运工作等知识。陈涛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时光,她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谋求妇女解放的强烈愿望,潜心阅读《青年修养》《论持久战》《社会发展史》等书籍。由于她学习刻苦,文化水平较高,同志们有不理解的段落、词句,有不认识的字,向她询问求教时,陈涛总是反复解释,耐心教诲。每次讨论时,陈涛讲得头头是道,很有见地,对人颇有启发,所以大家都爱听她的发言。当时培训班长刘芳、指导员张承云都把陈涛当作一名“才女”培养,号召学员向她学习。
  两个月的培训班结束后,包括陈涛在内的18名优秀学员被分配到省动委直属第35动员工作团(简称第35团)工作。时任团长蒋奎(中共广西学生军支部党员)、副团长张承云,驻地立煌县,活动在金家寨和全椒一带。
  陈涛等人组成的小组搞的是民运工作,第一次到坐落在僻野深山的一个村庄搞宣传募捐,开保民大会时,陈涛英姿勃勃,作激动人心的演讲。她从东三省的沦陷讲到“七七”卢沟桥事变,从上海的“八一三”事件讲到南京大屠杀,历数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当讲到日本侵略军使中国多少父母失去心爱的儿女,多少妇女失去亲爱的丈夫,多少孩子失去慈祥的父母时,台上台下,人们悲愤万分,潸然泪下。会后,广大群众踊跃捐资。在几个小组中,陈涛这个组募款最多。1939年11月,陈涛随第35团从立煌转移至皖东全椒古河镇,她在行军途中和工作团的同志一起做群众工作,特别在劝说民众参加抗日救国自卫队(即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和表扬。
  参加新四军,追逐信仰
  1939年12月到1940年3月,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坚决反共,枪口对内,不断挑起摩擦,捕杀新四军后方伤病员和干部。工作团经党组织决定离开立煌,第35团于1939年12月抵达皖东全椒古河镇,在那里宣传抗日两个月左右。1940年1月起,国民党进一步加紧迫害进步青年,强迫青年集体加入国民党、三青团,大别山安徽的政治形势逆转,矛头直指动委会工作团与安徽、广西学生军。同年2月,工作团地下党利用第35团等团员多是女同志的优势,以“三八”节到外地演出慰问军队的名义,从古河镇出发,撤到和县,毗邻是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组织上决定整体在此休整待命,实际上是在与新四军联系全团参军入伍的大事。十多天后,即1940年3月的一天,全团集合,在第35团中共党支部和团指导员的秘密领导与发动下,指导员张承云宣布第35抗日动员工作团参加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抗战到底,并发出通电。过了两三天,刘芳同志(女)代表新四军召开欢迎大会,欢迎所有工作团团员和广西学生军、安徽学生军等千余人参加新四军,要求大家改名换姓,并带回一叠新四军白底蓝字的“挺进”臂章,发给每个战士挂在臂上。这天晚上,陈涛兴奋不已,夜不能寐。过了几天,组织上通知她到江北纵队政治部教导大队学习。学习不久,因陈桥战斗,又被分配到安徽广集乡一带坚持斗争和开展民运工作。她在江北纵队学习和民运工作的突出表现,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
  据与陈涛共事两年多的江波回忆,陈涛在动委会培训时叫陈素芳。其实,陈涛的乳名叫芳芳,入学与参加革命后三易其名。第一次是父母赐名。陈涛祖籍安徽省潜山县,其父余海中,因逃荒至六安,入赘陈家为婿,后又家遇火灾,夫妻逃难至霍邱时,生女随父姓,取名余素芳,陈涛童年及入学读书时一直沿用此名。第二次为弘扬母亲志向更名。陈涛的母亲叫陈桂英,为人贤惠,勤俭持家,思想进步,是一名地下党员,陈涛不仅从小得到母亲的良好教益,读书、进省动委会培训,也都是在其母教诲下成长进步的。她对母亲十分崇拜,考入动委会培训班即改随母姓,取名陈素芳,意在弘扬母亲的民族精神,做一个像母亲那样的革命者。第三次响应组织号召改名。因陈涛所在工作团的名册都在国民党政府,公开参加新四军后,为了应对复杂环境,她二话没说,全心全意听从组织指挥。但改什么名好?她先想了几个,都觉得不理想,最后决定改为陈涛。她认为姓陈表示女继母志,而涛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象征的字,干工作的热情应像浪涛一样一波更比一波高。据江波回忆:记得在领导要我们改换名姓时,多数人有点情绪,不愿意改。陈涛还做了其他同志的工作,她说“党叫干啥就干啥,何况只是改了个名字”。从此,陈涛的名字不仅伴随着她从部队到地方工作的一生,还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烈谱,永远镌刻在祖国的大地上。
  陈涛是一个十分要求进步的革命青年,在她母亲谆谆教诲和党组织的关心教育下,思想上、组织上的入党,一直是她的夙愿。自1940年初起,陈涛主动打报告申请入党。此时,国民党掀起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又蓄意制造了震惊皖东北的“太和惨案”。在这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党组织派人找她谈话,当领导问她为什么要入党?她回答得很简要:“党是伟大的,入党重于生命”。当领导谈入党后要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服从党的分配,她回答更干脆:“保证做到!”领导再次讲到当共产党员要不怕牺牲,坚守党员气节,坚守民族气节,宁可上断头台、绞刑架,绝不能做叛徒和民族败类等党的要求,她表示:“一定做到”。后经组织研究同意,于1940年5月批准她入党,并作了入党宣誓。据她的同事后来介绍,这天晚上,集体没有开会,她独自一人散步,越想越下定决心,表示要像红军长征中的党员那样,把生的希望让给非党员,把死亡留给自己。当她在新四军江北游击队政治部教导大队学习一个多月后,被分配到安徽广集乡一带坚持斗争期间,这里的反动势力非常猖獗,不到半年时间,陈涛和她的战友就遭敌三次夜袭。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陈涛一人负责一个保的工作,从未离开过战斗岗位,甚至生病也坚持战斗在工作第一线。
  深入搞民运,锤炼担当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领江南的新四军渡江北上,东进黄桥,10月初取得黄桥战役的巨大胜利。与此同时,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兼程南下,突破韩军防线,连克阜宁等城镇,直下盐城。10月10日两军胜利会师。11月5日,刘少奇与黄克诚、陈毅相会于盐城。11月底,中原局决定调喻屏到苏北工作,并指示喻屏和皖东路西省委商议,选调一批知识青年前往苏北。12月上旬,喻屏带领包括李甲、陈涛、江波、胡特庸、李涛等在内100多名男女青年干部从皖东东进。他们跨过津浦路,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经过艰苦的长途行军,于12月中旬到达盐城。在一次横穿津浦铁路国民党军封锁线中,一天一夜步行90公里。这支队伍里多是些不到20岁的孩子,到达宿营地,一个个累得精疲力竭,不想动弹。而陈涛却不顾自己的劳累,主动为大伙打来热水,张罗铺盖,忙个不停。行军途中,战友李甲因高烧宿在一个农家的地铺上。夜深了,她和李涛一起前去探望,烧水、煎药,直到李甲的热度退了,她们才回到自己住宿的地方。
  就在陈涛等一批女青年干部到达盐城不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党中央针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先后在盐城组织重建新四军军部和成立盐阜区党委。1941年2月,区党委决定把辖区内的盐、阜、淮、涟四个县民运工作搞起来。当时,陈涛被任命为阜宁县十三区(朦胧)的区委书记。她根据上级指示和区情,把开辟群众工作分宣传发动、成立保农救、成立乡农救三个阶段进行。时值青黄不接季节,大多数贫苦农民们的迫切要求是借粮、借种子和减息。陈涛与同去的民运队员都住在农民的家里,每天都与农民接近、交谈。她们在访问、交谈中,注意发现积极分子,物色乡、保农救干部,并通过积极分子联络、发动更广泛的群众。与此同时,她亲自做上层工作,携带政府的信函,访问有名望的地主、士绅;通过乡、保长召开座谈会,向地主和士绅说明组织农救会、实行减租减息的意义和政策;动员这些地主、士绅为抗日救国拿出一些多余粮食借给缺粮的农民,并适当减少一些利息;如果他们能对农民作一些让步,农救会不向他们提过分的要求。经过耐心的宣传解释,大多数的地主、士绅消除恐慌心理,表示愿意接受农民的合理要求。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民运工作的开展。
  为了把民运工作进一步做好、做细、做实,陈涛特别注重团结教育积极分子,确定保农救干部,协同保长召集保民大会。在保民大会上,由民运队员向农民讲解组织农救会的好处以及组织农救会的办法,动员农民报名参加农救会,还创造性的提出“一五”给息借粮斗争口号,即借一石粮,秋收后还一石一斗五升,赢得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和地主、士绅的认可。一些原来对民运队闭门不见的农民,也都把民运队员当作“自家人”,主动向她们诉说自己的困难、痛苦和要求。有的老奶奶特意做了花鞋送给队员,有的老人把煮熟的鸡蛋送到队员的手里。人们把住在保里的民运队由衷地叫做“民心队”。陈涛和队员们的出色成绩,受到了上级和县委的表扬。
  开辟王油坊,名震盐阜
  为了打破老“国统区”对农民的长期思想禁锢,尽快把敌伪猖獗势力打下去,把群众发动起来投身抗日斗争的伟大事业,阜宁县委决定在东北行署成立二区工作委员会,调开展民运工作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陈涛同志担任工委书记。“党的需要,就是革命战士的意愿,党员更应走在前列”。1941年春,陈涛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奉命前往。当时二区的郭集、王油坊一带,是刚刚解放、建政的边缘区,离黄海较近,且亦在东坎到海边的节点地带,土匪盛行,活动非常猖獗,还阴谋暗杀共产党的革命干部。其实,陈涛来二区工作,不仅离别了自皖东北与此一道相处工作、情投意合的恋人,而且新环境的斗争形势更加险恶,生命的危险时时处处存在。但她置个人利益和生死于度外,以很强的原则性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同志。平时陈涛总是腰别小手枪,单独或结伴到群众中开展工作。当时一到王油坊,就到贫苦人家去串门子。每到一家,不是揭开锅盖看看吃的,就是到床上看看盖的,问寒问暖。黄家媳妇王平,是个刚过门的新娘,没有换身衣服,陈涛就从身上脱下一件送给她,使黄姓一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陈涛看到人家拿水桶,她就去摸扁担帮着担水;看到哪家舂碓拐磨,她就上前帮帮忙;谁家地面脏了,她拿起扫帚就打扫……在为群众忙碌中拉家长,说来意,宣传革命道理,群众很快被发动起来,共同开展有礼有节的减租减息等斗争。
  陈涛在王油坊一带开展群众斗争,一方面认真执行党的统战政策,把愿意抗日的当地地主王慕涵团结到党的周围;一方面有组织、有纪律、有目标的组织群众开展抗战工作,组建革命武装,建立以青年为主的脱产武装队伍,取名青年队。陈涛提出“有枪出枪”“有人出人”“保国卫民”的口号,并向地主、士绅“借枪”,还通过向开明士绅募集枪支弹药。陈涛的这一做法,经向县委、区委汇报后,得到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扬。陈涛历来做事干脆、果断,说干就干,十多天工夫,即借到40多支枪和部分子弹,使组建武装工作初见成效。这支青年队的地方武装队伍,在陈涛带领下,集中宿食,脱产练武,天天出操、学枪法、教唱歌、上革命理论课,生活丰富多彩,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成为保卫地方新生政权的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
  勇战恶势力,甘洒热血
  抗日形势迅猛发展,王油坊一带的反动地主、国民党顽固派残余分子和土匪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他们视陈涛为眼中钉、肉中刺。首先向县、区委发难,告发陈涛打压地主、士绅“过火”和“借粮”“借枪”等所谓罪行,以告倒或撵走陈涛,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据时任阜东县委副书记邢子陶回忆,我负责领导全县群众的减租减息工作,当全县的群众基本发动起来向当地的地主要求减租、退租时,却遭遇了地主的顽抗,有的拒不减租、退租。陈涛等便发动群众和地主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迫使他们不得不退出粮食。于是,这些地主便通过他们的代表人物,到上面拼命叫喊,说什么王油坊的群众运动搞“过火”了,许多地主都逃跑了,必须马上纠正。就在这斗争的关键时刻,县、区有人要陈涛她们立即纠正,而我认为,要把减租减息运动开展起来,必要时得与地主阶级展开斗争。究竟是支持陈涛继续大胆干,还是“借粮”“借枪”的群众运动要“降火”,我赶到区党委遇到了喻屏,喻屏听明情况后,对陈涛等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后来,邢子陶说:喻屏同志是支持我的,也是支持陈涛的,是她使我们能够在这个县把民运工作继续下去,使群众在减租减息中斗垮顽固地主,得到退回的粮食,使我和陈涛等一些同志免受处分。我和许多同志都是经常称颂的。
  领导的支持,更加鼓起陈涛注意工作方法继续干的决心与劲头。然而反动地主王慕昭“告状”失败,却更激起他们对陈涛的仇恨。借陈涛站稳脚跟王油坊后持续招募青年大办武装之机,又心生一计,让死心踏地为自己服务的青年陈绍武、朱德清、徐荣等,假装成进步分子混入青年队,并设下阴谋杀害陈涛的恶毒伎俩。1941年10月4日,我军主力部队另往他处执行战斗任务。蓄谋已久的一场反革命暴动终于发生了。这天夜,陈涛和青年队队长张崇山以及一部分队员驻在王忠岳家。戴滩的反动地主王慕昭,勾结国民党顽固分子阜宁县常备二旅中队长孟藩,率领百余人,于深夜将王忠岳家重重包围。潜伏在青年队内部的叛徒陈绍武、朱德清、徐荣,突然将大门打开,匪众蜂拥而入,封锁了陈涛和青年队的住房。陈涛从睡梦中惊醒,翻身下床,穿着睡衣,手持“七子灵”手枪,一个箭步冲出门外,匪徒们见状,密集的子弹向她射去,致陈涛的两腿首先中弹,鲜血直流,顿时倒在地上。这时,张崇山也带领青年队员往外冲,但被子弹挡了回来。陈涛为了让同志们突围,减少伤亡,临危不惧,忍着疼痛,以惊人的毅力,爬到东墙根十多米的地方,以鸡圈作掩体,向国民党军和土匪发射一颗颗抗击的子弹。她虽掩护了大多数同志突围,但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无援,又被乱枪子弹击中胸部等要害部位,最终身中四弹,同青年队队长张崇山一起壮烈牺牲,时年21岁。
  第二天还没亮,陈涛壮烈牺牲的消息一传出,周围群众一齐涌向烈士牺牲的地方,围在烈士的身旁,一片悲泣痛哭,无比愤恨,决心为死难烈士报仇,并为她收尸整容。县委县政府备棺收殓烈士遗体,移葬至东坎镇北郊,召开万人追悼大会,并建公园、立塔永久纪念。新中国成立后,烈士牺牲所在地经滨海县人民政府批准,镇、村、中小学和医院等均以陈涛命名,以纪念这位为革命而光荣牺牲的烈士,寄托滨海人民的哀思,教育全县人民继承烈士遗志,弘扬烈士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县和平公园内浮雕—陈涛宣传发动群众

陈涛亲手绣的“同心抗日,心心相印”枕套

《放下你的鞭子》戏剧演出现场

新四军臂章

陈涛烈士纪念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