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应势而动中日日常新 ———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启示②
|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126 发布时间:[2019-9-3] |
中国的变革,总是能在短时间迸发巨大力量。去年,为企业减负成为共识,今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就落地生根,政策红利惠及无数市场主体;去年,中央决定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现在科创板已经在促进形成中国的“科技+资本”模式。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着一种强大的变革能力。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赓续着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社会主义中国,也让这样一种变革精神、变革能力贯穿于70年的奋斗征程。 70年来,从探索建立公有制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学习苏联经验”到“走自己的路”,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变革的实践气势如虹。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气魄,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改革精神,再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变革的精神一以贯之。正是因为不断与时俱进、勇于推动变革,新中国虽历经沟坎,但始终能不断校准方向、调整政策,走出一条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 《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应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政策,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比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准确把握世界形势,开始了推进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开启了用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历程。而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进程中,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再到今天的创新创业浪潮,每个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可以说都是我们顺应时代大势、适时推动变革的产物。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这样一种因时为法、随事而制的变革能力,让中国能够始终踏准时代节拍、跟上时代变化。 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正是将坚守道路与自我完善并举、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打破教条限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造独特的中国方案、形成丰富的中国智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更加注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活力的勃发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更加注重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改革方案。以土地制度为例,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的中国特色产权界定,有效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是“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方法论,让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新中国能够日日常新、其命维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用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用党的坚强领导引领国家发展进步,我们党勇立时代潮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我们这个国家始终激扬着善于变革的能力,始终在时间的坐标中不断前行。 有人把中国文化的特点概括为“以变而在”,也就是说中国把应变求变、善于变革作为一种存在方式。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将在新时代新征程,把这个“变革中国”的故事书写得更加精彩。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