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篆河大桥建设记
|
作者:县物价局原副局长张桂宝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878 发布时间:[2019-8-20] |
家乡的早晨,朝阳升起,空气清新,我站在篆河大桥上,眺望着潺潺东去的河水,心情格外舒畅;看到一辆辆私家轿车从桥上驶过,奔向远方,我更加兴奋。回想起这座大桥建设的往事,我充满无限感慨。当年建桥虽困难重重、历经艰辛,但总算是顺利建成,其中也包含我为地方建设事业作出的一点贡献。 据史料记载,篆河是明清时代形成的贯穿正红镇境内的一条自然河流,河面宽有六七十米,河水清澈。几百年来,两岸百姓隔河相望,靠小木船摆渡,出行困难。新中国成立后,篆河两岸6000多人口期盼在篆河上能架起一座大桥。 为顺应群众愿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有三任公社党委书记把篆河大桥建设列入工作规划,但终因地方财力不济,没有建成。1975年,组织上安排我担任原正红公社党委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从小出生在篆河岸边,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篆河两岸人民的心愿,一直盼望篆河上能有一座大桥连接两岸人民。 篆河村是郭正兵烈士的故乡,我县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篆河小学党支部旧址就在这里。作为公社党委书记,我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决心在任期内,一定要带领大家把篆河大桥建起来,让篆河两岸百姓建桥梦得以实现,既方便群众出行,又告慰烈士英灵。 上任当年,我就将建造篆河大桥纳入工作目标,并公布于众。有好心人提醒我,要慎重考虑,前三任书记都有过这样的计划,但均因财力有限无法落实。也有人说我在吹牛,想出风头。上任几个月,理清了公社的工作头绪后,我就和党委一班人着手筹建篆河大桥,成立建桥指挥部,由公社水利站、金融单位、两岸干群代表和公社分管干部组成,我任总指挥。建桥指挥部和公社水利、交通、财政等部门先拿出架桥方案,然后向县水利局、县交通局申请立项。项目得到批准后,资金成为大问题。经测算,建桥需要20万元,这在当时职工每月工资只有三四十元的年代,20万元是一笔巨大的数目。为了筹集建桥资金,我和班子成员四处游说,请求相关部门支持。我先后三次分别到县财政局、县交通局、人民银行、信用社等部门求援,宣传篆河两岸群众的出行困难和多年的企盼。这些部门负责人被感动了,表示全力支持,最后商定,部门出资约15万元,大桥建设预算资金还缺5万元。怎么办?我们一合计,动员篆河两岸群众筹资。这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一项大胆的举措,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我带头捐出一个月工资,接着公社干部和社直单位负责人都主动捐款,为建造篆河大桥出一份力。花了近两年时间,耗费许多精力,20万元建桥资金终于筹集到位。紧接着,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相继投入工作,施工人员都是篆河两岸百姓,他们对篆河大桥建设很卖力,坚持严格按照标准施工。 当时建桥技术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成熟,施工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力施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我们明确专门的施工监督人员,我更是三天两头地到工地督促察看,并及时解决施工遇到的问题。 1978年,跨度72米、宽8米,钢筋水泥结构的篆河大桥终于建成,结束了篆河两岸群众祖祖辈辈靠摆渡过河的历史,开通了向往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今天,我站在篆河大桥,眺望篆河两岸美丽景色,当年建桥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这座桥,开启了篆河两岸人民的新生活,刷新了家乡人民的记忆,也让篆河两岸群众踏上新的美好前程。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