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黄海之滨笑声飞
 
作者:县委对台办退休干部杨建春、县经信委退休干部陈乃荷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893 发布时间:[2019-8-20]
  盛夏时节,女儿驾车载着我们沿着废黄河故道向东,来到它的入海口——滨海港月亮湾。这里的人们嘴角眼梢都挂着幸福的笑容,告示着他们的生活似芝麻开花——节节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滨海成陆要感谢伟大的黄河,是它滚滚而下的泥沙使这里形成了冲积平原,无私地赐给了我们1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就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上灾害连年,使它历尽沧桑。70多年前,它一直是“上有芦花点头、下有小蟹爬楼”的荒凉滩地。靠近海口水灾不断,洪水一来,漫天遍野,人畜死伤,田舍毁坏,尤为可怕的是海啸来袭则会导致墙倒屋塌,哭声四起。海潮过后,芦苇也不生长,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没有一丝绿色,满眼一片盐碱白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广大群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将昔日黄河废滩改变成造福于民的新天地。1983年,国家支持78万元,县财政投资220万元,群众集资350万元,动员9万多民工开进黄河故道,开挖土方700万方,挖掘中泓35公里,筑堤架桥,兴建七座调节闸和一座高大的海口挡潮闸。黄河故道旧貌换新颜,水系配套,公路纵横,两岸开辟5万多亩良田,栽种35000亩果树和林木,开挖36000多亩鱼塘,这里呈现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紧依黄河故道海口两岸,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群众开挖34000多亩鱼塘,年产150多万斤淡水鱼。在沿着故道的滩涂上兴建对虾养殖场、晒盐场等。在黄河故道,两岸河床水草丰富,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两岸沿线既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塞外草原风光,尤其是这里种植的白首乌更是名闻遐迩,它是一种营养、保健价值很高的滋补品,难怪这里的群众是那样精神焕发。
  生活在黄河入海口的两岸人民靠滩吃滩、靠海吃海,农忙时种好承包责任田,农闲时在海边滩头搞副业。鳗鱼苗的捕捞创汇成了人们的重要收入,成为这里建设黄金海岸的热点贸易。在黄海之滨的滨海港镇群众拥有成千只大船,组成庞大的捕捞队伍开展近海捕捞作业。仅这一个项目群众每年收入可增加几千万元。不仅如此还吸引了大批南北客商贸易,生意兴隆,市场活跃,经济繁荣。
  1995年,我们陪同著名经济学家王琢游览黄海之滨。当我们登上挡潮闸,极目远眺,水天相接,烟波浩渺,海岸边卷起一道道巨浪,海堤坚不可摧,海浪再也不能肆虐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它的咆哮声,恰似人民战胜大自然的胜利象征。
  在故道北圩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令人触目,高约15米、粗5米多,傲然挺立在一片旷野中,一棵公的、一棵母的。民间传说这是一对夫妻树,树根紧紧相连,树枝互相拥抱,它们在这里已顽强生活了200余年,是黄河故道今昔的见证,也是故道两岸人民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见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把废黄河故道开发摆上议事日程。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长江口水文站、河海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以及科研人员,对我县境内废黄河黄海三角洲近200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地形、水文、泥沙、波浪、潮位、地质等实地反复调查测定,确认此处为江苏沿海建设深水大港较为理想的港址。来自京、沪、宁等地多名全国著名的港口专家汇集南京,对滨海港建港条件进行评审,大家认为,目前江苏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除连云港外是条件最为优越的深水港址,在这一地区可建大型乃至特大型海港。一旦开发建成现代码头,必将成为苏北乃至淮河流域经济腾飞的翅膀。在其上游所有出口货物可穿越洪泽湖,沿着淮河入海通道经滨海港直接出海,将货物送往海外,减少内地往返运程,节约运费和时间,同时可通过公路、铁路联网优越的运输条件,使这里成为苏北河海重要的交通枢纽、淮河流域主要出海口岸。
  转眼间,这一切都梦想成真。我们从县城出发很快到达滨海港月亮湾。只见这里是一派现代化建设的景象,已建成十万吨级以下港口码头泊位8个,十万吨级煤码头已接近完成;一排排海上风电车好似海鸥在戏水,成为全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一座球状仓库高68米、直径120米,更是吸引人们眼球,它能储煤20万吨。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港口已初步呈现在世人眼前。
  我们漫步在月堤海景公园,看到川流不息的游览人群,有的在海滨浴场戏水,有的在捕捉小蟹,有的在园内跳舞,有的在拍照留念,人群中不时发出一阵阵爽朗笑语声,彰显出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