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帮扶路上展风采
———记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员、滨海港经济区大尧村第一书记陆峰
作者:盛伟为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562 发布时间:[2019-7-22]
  “非常感谢组织给我的这次锤炼的机会。在帮扶工作中,我把走访群众、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与村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改变村子的面貌,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内心感到特别自豪。”昨天,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队员、滨海港经济区大尧村第一书记陆峰向记者介绍说。
  滨海港经济区大尧村是经济薄弱村。到村任职后,陆峰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村里一些设施大棚,由于受技能、市场、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品种不丰富,效益不太好,导致一些村民不愿意种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利用农闲时间进村入户,给群众讲知识、讲政策,鼓舞大家积极参与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来。经过和工作队其他队员的讨论研究,并多次请教相关农业行家,认为引进一个蔬菜产业领军人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就这样,他们找到了有着20多年蔬菜销售经验的滨海港镇人郑永远。郑永远常年在苏南做蔬菜销售,对各地蔬菜生产销售市场蔬菜行情了如指掌。工作队多次与他沟通,邀请他引进山东寿光的种植户到我县发展蔬菜种植,带动家乡群众脱贫致富。
  致富不忘众乡亲的郑永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回乡带民致富,以百亩蔬菜种植基地建设示范,以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定植新品种,以设施大棚优势让农产品错期上市的办法,打造蔬菜生产示范种植基地。“老郑在这种植瓜果蔬菜以后,我们就来大棚里做工,年收入可以达到一两万元。”村民老李告诉记者,“除了发展产业种植示范带动当地群众,大棚务工还能解决村里不少人的就业问题。”
  “基地邀请山东寿光蔬菜种植能手来园内驻点技术服务,为当地种植户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使用有机肥改良棚内土壤、嫁接苗加防草膜定植等新技术手段,挖掘设施农业发展潜力。”陆峰告诉记者,郑永远利用自己稳定的销售渠道帮助销售农副产品,并有效解决了蔬果品种欠丰富、设施大棚利用率低、农民丰产不丰收等难题。
  采取引进一个产业能人,形成一个产业链闭环、带动一片脱贫的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种植户“兜里没钱种、新品不敢碰、丰产卖不动”的尴尬现状。记者在基地内看到,里面的黄瓜、茄子、西红柿、青椒、冬瓜等蔬菜长势良好,20多名长期在园内务工的村民每月收入超过2000元,同时也学到了蔬菜新品种种植管理技术。今年5月,该基地成为我县首批接轨上海蔬菜市场外延种植基地,前来基地参观、交流、学习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陆峰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点亮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明灯,被村民称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陆书记在帮助村民脱贫中立足实际、善于研究、勇于创新,为村里群众致富奔小康干了很多实事、好事,贫困群众一提起他的名字无不称赞。”大尧村党总支书记王远举说。
  注重人才培养、善于研究创新的陆峰还积极拓展帮扶思路,通过微信、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合作运营“襄盛滨海”品牌农产品,逐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激发群众内生脱贫动力。
  “我们打造的区域公共品牌,目的就是想通过人才—种植—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打造线上线下共同互动的销售模式,这样即使我们工作队离开了滨海,这种运营模式也会一直存在,继续帮助和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