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写“滨海海堤建设史”
|
作者:县水利局退休干部 陈其华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6183 发布时间:[2019-7-17] |
我县海堤始建于晚清光绪年间,用于防护苇荡营的芦苇免受潮卤侵害,规模小。大规模的海堤建设源于1939年夏季的一次海啸大潮,从1940年筑韩小堤直至2008年底建成达标海堤的几十年间,建堤、水毁、复修、重毁、再建……反反复复上百次,除中央财政一次投资外,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计数。1941年建筑宋公堤,新四军牺牲指战员3人;1997年抗御特大洪涝,盐城武警、驻盐空军出动官兵计500多人前来抢险,场景感人。 我写海堤建设史实属偶然。2011年11月,县党史办顾炳清同志为滨海二轮县志(1986~2008)的分纂,以单位名义给县水利局写了一封信,要求提供外海堤资料。县水利局将此信转给我。我决心迎难而上,将我县海堤建设这部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当年,我按照县水建公司原经理王承连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年近八旬的谢庆宏。他说:“宋公堤现今在翻身河北还有一节,它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六合庄向东的旧堤早已被冲下海了。”我告别了谢老先生,顺着翻身河北堤向东,再沿海边向北,行约一公里处,遇到五、六个年龄50岁上下的渔民,问他们宋公堤在哪里?他们说:“这里堤很多,我们也分不清哪条堤叫什么名字,更未听说过宋公堤”。无奈,我继续向前走,约走出500米,看到一条荒芜的茅草堤,被新的海堤公路隔成两段,西段堤心有一座水泥钢筋结构的军用防御工事,东段有两座水泥钢筋结构的军用防御工事,其中一座已被海浪冲刷歪斜在海水中,另一座由厚厚的土堤护着,保存完好。这些军用工事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滨海驻军建造的。我认定这条茅草堤就是宋公堤。 滨海海堤包括新滩盐场海堤、县管海堤两大部分。我骑摩托车从西北的一条堆堤出发,记下车表里程,沿新滩盐场海堤向东南方向行进,每到一个节点,如闸站或转弯处,记下车表里程数,再测堤顶高程、宽度、两边坡比,便于计算土方量。如果海堤的迎海侧有滩涂,还须计下相关数据,以便计算残存面积。就这样,一段一段的调查记录,直到第三天才到达淮河入海口。至此,我对全县海堤有了一个立体印象。 查找历史资料更难,先去县海堤管理所查财务档案,未果。后去新滩盐场与相关人员交流,征得一本《新滩盐场志》。再找县水利局有关部门,资料档案虽不全,但毕竟保存下来近30年的100多本资料。时值夏季,我顾不得天气炎热,按年头逐一查找,将海堤资料复印出600多页,后来又从县水利局财务档案中找到一些数字。我将历史资料与调查的数据对照,梳理出七个标题:古海堤零星散护、韩小堤昙花一现、宋公堤饱含血泪、主海堤横空出世、外海堤命运坎坷、一线海堤遍体鳞伤、达标海堤昂首挺立。 2011年7月,第一稿形成后,我打印20份,分送给县水利局和新滩盐场相关人员审阅,征求意见。两周后,综合各方意见,修改成第二稿,约1.45万字,分送县党史办、县水利局有关领导,并上报市水利局、省水利厅。 2012年初,我被县党史办抽调参加我县第二轮县志总纂工作,征得正、副总纂的同意后,按照志书体制,将原七个标题修改成:始筑古海堤、继筑韩小堤、兴建宋公堤、壮大主海堤、构筑外海堤、加固一线海堤、建成达标海堤,并将文字缩减到三分之一,约为一万字,编进第784~790页,获得市党史办领导的充分肯定。 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需要,2013年至2015年,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盐城电视台先后有多批记者前来滨海采访宋公堤、宋公碑遗址,每次都通知我作向导。我对那里的地理位置、道路交通最为熟悉。2013年的一天,在海边,红色文化研究者徐振理问我:“现存的宋公堤有多长?”我回答说:“大约20多公里,具体数据待我调查后相告。”当年11月15日,我专程赴头罾,向当地老居民了解当年宋公堤的起点,沿宋公堤旧址向东南方行进到红星堡海防哨所,长21.5公里。这一段,1986年县政府曾组织人力财力将宋公堤普遍挖降1.5米,土飞两边帮宽筑成沙石路面的海堤公路,后因年久失修,沙石早已不见。红星堡到海边一段,根本没有路,其中有一半可以行车,另一半我用比照调查法,基本查清宋公堤长为3.1公里,现存宋公堤全长24.6公里。至此,为2008年底前我县海堤建设史画上一个句号,也为滨海水利建设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