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崇华的书艺人生
|
作者:管峻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443 发布时间:[2019-6-24] |
在我刚记事的那会儿,我便被一个人所深深地吸引,他高大的身材、英俊的相貌、丰富的学养,乡邻四野,妇孺皆知。他就像一座灯塔,成为一个十岁孩子前行的标杆与追求的楷范。他就是周崇华先生。 我与周崇华先生相识是80年代初,第一次见面就一见如故,好似旧人重逢,相识相知。周崇华先生视我如己出,我敬他如良师、慈父。那时的我能和儿时的偶像一起读书说艺,心中何其有幸。我从他身上不仅汲取了对艺术的见解,更从他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他的耿直、宽容、直率、从容以及对艺术的虔诚、执着,都成了我做人求艺的榜样。 周崇华先生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家住古黄河入海口的北岸、中山河南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少年的他在广袤无垠的沙滩和草地上与牛羊为伴。耕夫的号子、袅袅的炊烟、阵飞的芦雁、点点白帆构成了一幅天然的乡野画卷,也使着崇华先生年少时就萌生了艺术梦想。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崇华先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充满无限的深情,年少时的贫困和艰辛成就了他刚毅、坚强、豪迈、豁达的性格;水草丰美的辽阔乡野滋养着他的艺术心田。他有一笔令人生羡的钢笔和毛笔字,那是家乡宽阔平坦的土地的给予;他能拉一手动人的二胡,那是古黄河沿岸大自然重奏的回响;他的诗歌则更是他年少时光和乡野风情的再现。“数株翠柳当窗拂,千里古河抱宅流。云水乡思浮玉宇,满腔逸兴信天游。”崇华先生的诗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60年前那个贫瘠的土地。村庄、河流、树木、草地、牛羊、飞鸟依稀可见,此情此景已深深地融入崇华先生的血液之中。他说:“只有故乡的水才能洗净满身的疲惫和污垢;只有回到故乡才能找到出发的自己。” 我与先生是同乡人,与先生有着同样的思乡梦。我十分理解先生的近乡情结,他时常带我们一起回到老家追忆当年的情景,有时还情不自禁地纵身跃入河中游上一程。遇到乡亲总是问寒问暖,拉拉家常、叙叙旧情。 文人怀旧,自古已然,崇华先生人生旅途和从艺历程无不隐含着乡野对他的召唤和他对乡野的眷恋。他把家乡的一往情深倾注在他对家乡的回报上。他经常谦逊地说自己碌碌无为地活着几十年,没有什么成就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实际上,他在工作和学习中给家乡建设和家乡的发展作出了很多的贡献。他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和县粮食局长期间,工作是全县的样板,县里经常组织各乡镇和相关局负责人前往参观学习。1995年,他从一线工作岗位上离任后,便肩负起县书法美术协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工作的性质改变了,可他学习和工作作风并没有改变,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县书画事业的振兴中。 1996年滨海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唯一的书法县,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书法之乡,这些荣誉都与崇华先生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回忆书法之乡的评选过程,时任县文化局局长李耀川动情地说:文化部的领导看了我县的评选材料,评价极高,说没想到作为一个地处偏僻的县,书法活动开展这么好、层次这么高、人才这么多,无法想象,结果全票通过评选。崇华先生对后辈的成长培养尤为重视,并身体力行帮助和关爱年轻人。有一位曾经下派在滨海县粮食局工作的省级机关干部深情地对我说:在他的人生中,他最为敬佩和尊重的人便是周崇华先生,他不仅有学问、有思想、有能力,更有一颗仁爱之心,他关心你工作、进步、成长,更关心你生活、情操和理想。他的人格魅力有时像严师,有时像慈父。我记得在我考大学时,他不仅给我找来各种复习资料,还亲自带我去滨中找相关课程最好的老师给我做辅导。如果不是当年崇华先生的倾力相助,恐怕我是无法踏进艺术院校大门的。 崇华先生一生未办过个展,也没有出过作品集。近日听说先生要出作品集,我仔细翻阅,感慨万千,昔日教诲犹在眼前。人如其字、字如其人,许多作品是他用自己的诗文来创作的。六十载辛勤的耕耘凝于笔端,写下的不只是一位文人对艺术的领悟,更是他一生做人为艺的态度与诚恳。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