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接轨上海,体验滨海的“动车速度”
|
作者:高玲 金浩昊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895 发布时间:[2019-2-18] |
编者按:近日,江苏省委主办的理论刊物《群众》杂志2019年第1期,以《接轨上海,体验滨海的“动车速度”》为题,刊发调研文章,详细解读我县对接上海的探索和实践。 签约光明集团、安吉科技、永琪蔬果等产业项目20多个;与上海市宝山区签署深化友好区县战略合作备忘录,确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宝钢股份在滨海港布局建设2000万吨级规模的精品钢项目……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叠加交汇区域,滨海县牢牢抓住对接上海的大机遇,依托上海这个大“海”,从发展洼地到加速追赶,跑出了追求发展高质量的“动车速度”。 积极探索,擘画新布局 随着人力土地成本上升及政策变化,上海产业向外转移、实现跨区域产业分工的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沿海高铁的加快建设,滨海与长三角核心区距离拉近,将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其境内的滨海港是江苏沿海建设10万吨至15万吨级码头条件最好、投资最省的深水良港,自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 明确方向,精心布局。紧扣盐城市委提出的“两海两绿”发展路径,滨海县委清楚认识到思路决定出路,在新一轮跨江融合接轨上海的过程中,抢占先机主动权。滨海以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为方向,全力构建完善的“2+2+3”产业体系,有宝武、金光、国家电投等7家央企、1家世界500强民营企业齐聚滨海港,累计完成投资350多亿元;沿海工业园重点发展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共有上百家企业落户;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先进机械制造产业,均建有各自的产业园区。 紧扣需求,精准招引。目前,上海在滨海投资的项目有160多个,总投资达200多亿元。不少企业总部、创意研发在上海,而制作配套、孵化转化在滨海,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方面尤为突出;引进上海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合作共建粮油、蔬菜、首乌等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在沪设立农产品直销窗口;全面启动接轨上海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建设梨花雨生态旅游度假区、古黄河生态旅游带等景区和风光带,邀请上海旅游专业团队参与月亮湾旅游策划管理,主动融入上海旅游圈。 突出长效,完善机制。为加快接轨上海步伐,滨海成立了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接轨上海办公室,负责接轨上海日常和考核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各镇(区、街道)、部门和单位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快建立沪滨两地合作交流机制,出台《关于全县全面接轨上海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度全县接轨上海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使接轨上海工作有章可循。常态选派干部到上海挂职,兼职招商,扎实推进“滨海走进上海区区行”活动,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交流互访机制;接受来自上海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目前全县共有25家企业与上海企业、院所高校达成生产、营销或产品研发等长期合作协议。 精准对接,引领新发展 近年来,滨海在接轨上海方面的成果可谓遍地开花,特别是在产业融合、行政服务、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产业融合方面,推动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成为亮点。滨海工业园由滨海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工业综合开发区联手共建,总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已成功引进上海企业35家,建成2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8家,成为滨海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上海吕巷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的汽车后视镜生产基地;上海创诺医药等12家成品药生产企业落户滨海医药产业园,“原料药+制剂”全链条产业体系加快打造;50万平方米的电子信息智慧园一期工程全面开工……类似这样的项目相继落户并建成投产,滨海已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医药等“三大产业”集群。 行政服务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动对接、靠前服务,按照“一企一策”要求,积极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在上海要1~2年才能建成,而在滨海,8个月就完成投产”。盐城矽润半导体公司总经理王锡盛在采访中感叹。同时,县相关部门还积极在企业和银行机构中间牵线搭桥,节约了企业融资的时间成本。 人才引进方面,一是主动利用上海科技人才资源溢出效应,二是努力招引在沪滨海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滨海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举,推进“专家智汇”工程,每年邀请上海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50人次以上,来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成果转化。邀请上海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滨挂职,成为省科技镇长团团员,常态长效帮助滨海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名校优生工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此外,对引入的专家和人才队伍,在项目、生活等方面予以相应补助。 公共服务方面,加强与上海优质资源的合作共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海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等3所学校的15名骨干教师在滨海建立15家“名师工作室”;上海华山、瑞金等6家医院在滨海成立“名医工作室”,让滨海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上海社会资本投资的县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将投入运营。 突出特色,拓展新路径 站在转型的关口、发展的风口,滨海积极对接上海,解放思想、主动作为、精准定位,致力走出具有滨海特色的接轨之路。 顺势而为,抢抓机遇。“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滨海的主动对接,顺应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要求,而积极“链”接上海产业发展的链条,已成为滨海的行动自觉。早在1992年,滨海与上海市宝山区就开展了经济技术合作,一直延续至今。2018年9月,滨海与宝山区签署深化友好区县战略合作备忘录,确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专门成立全面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一区三基地”建设全面铺开,具备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 解放思想,破除壁垒。首先要研究上海,了解上海,知道上海所思所想所需,接轨的方向才能更明确,目标才能更精准,举措才能更到位。2018年,滨海累计开展各级各类对接活动近30次,3个园区、11个镇(区、街道)、8个部门单位设立驻沪工作站。同时,滨海运用“大开放”的区域统筹发展理念,明确任务分解,分年度确定接轨上海工作的具体任务并分解至各镇区、街道,确保工作序时推进;探索推动与上海在就业、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对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滨海如何脱颖而出,尤其是如何处理好与苏州、南通等城市以及盐城等县市区的关系,避免同质化竞争?突破口在于港口。滨海港加大与上海港的战略合作,加快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查验设施和联检中心建设,开放沿海,着力将滨海港打造成为上海港北翼物流集散中心、沿海中心枢纽重要出海通道。同时,滨海聚力发展现代农业,在“互联网+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加强合作,致力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量质并举,绿色发展。虽然与上海已有20多年的合作历史,但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走出低层次承接的困局?如何实现更加科学精准、更高质量的接轨?滨海将绿色转型、绿色跨越作为发展的根本路径,对于引入的企业和项目,滨海严把准入门槛,实行一票否决。同时,滨海着力打造医药产业园,积极推动原先引进的医药原料生产企业提档升级,向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延伸,从有污染、低利润的中间体、原料药环节向零污染、高利润的成品药环节转变。园区总投资45亿元,累计落户亿元以上项目11个,项目集群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