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滨海县境陆地历时895年全部形成
 
作者:顾炳清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002 发布时间:[2019-1-7]

  据相关史料记载,滨海县境陆地是由淮河、黄河挟沙填海而成的。尽管滨海县境成陆的时间不宜用准确的时间来表述,但自最晚的宋代初年(公元960年)云梯关之上下的大片陆地形成,至清咸丰五年全部陆地的终成,整整历时895年(公元960年~1855年)。
  早期小片陆地形成历时615年
  最早的滨海县境陆地形成阶段大体分为两段,一是天赐盐场陆地,二是天赐盐场之下、云梯关之上的不多陆地。
  早期滨海县境陆地,首先是指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最终形成的位于云梯关之上的以天赐盐场为标志的小片新陆地。这片陆地形成的大体进程是:发源于唐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形成了“北沙”以下黄河入海处的“大海口”,最晚在宋朝初年(公元960年)已始成,形成于宋、元代,终成于明代中叶前期的明成化七年。如果以唐开成年间起至明成化七年,先后历经635年(公元836年~1471年),就是从最晚的宋朝初年起算,至明成化七年早期新陆的终成,也历经了511年(公元960年~1471年)。
  再就是指云梯关处陆地。在公元1471年天赐盐场的陆地完全形成之后,特别是刘大厦治河工程之后,河水集中下注,来沙特多,至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河口离云梯关不远。嘉靖三十八年在云梯处不多的陆上筑土城,派兵戍守。之后,又过了15年,到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河水开始到达云梯关。从云梯关处的成陆来看,从天赐场完全成陆后,又历时103年(公元1471年~1574年)才使云梯关处成陆。
  总计起来,云梯关之上的全部小片陆地,如果从唐开成年间始成,到明万历二年(1574年)整整历时738年(公元836年~1574年);如果从宋朝初年始成,则历时614年(公元960年~1574年);如果从南宋嘉定七年初建天赐盐场始成,则历时360年(公元1214年~1574年);就是从元代末年始成,也历时206年(公元1368年~1574年)。总而言之,云梯关之上的早期陆地形成的进程十分缓慢。
  云梯关外大片陆地形成历时280年
  云梯关外的大片陆地,指的是黄河之口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越过云梯关直到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的280年间(公元1575年~1855年)终成的全部陆地。
  云梯关外大片陆地的形成,源自云梯关之地的形成。黄河之口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越过云梯关,是云梯之处的陆地完全形成之时,也已为云梯关外陆地的形成造就了大片的海滩延伸体。在黄河之口越过云梯关之后,黄河便搬沙填海,先后造就了四套、东坎一线,以及八滩一线、大淤尖一线、望海墩一线陆地。以清咸丰五年为终期,计历时280年(公元1575年~1855年),完成了全部沧海变桑田的填造。从明万历三年河口越过云梯关之后到万历六年,四套、东坎一线的成陆只用了3年时间(公元1575年~1578年)。这是因为有了云梯关处前期成陆的海滩铺垫,所以才得以这么快速的成陆。至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东坎成陆距今只有431年(公元1581年~2012年)。
  据史料记载,从东坎到八滩一线陆地的形成就没有那么快了,经筑河堤以“束水攻沙”等大规模、长时间的治河工程后,黄河入海之口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到达八滩,即自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至康熙四十二年,历时125年(公元1578年~1703年)。而八滩的成陆至今只有309年(公元1703年~2012年)。
  黄河入海之口在越过八滩之后,全河形势依然严峻,上游淤塞严重,河床提高,河患不断,加之奏请朝廷放弃不治、改道黄河入海之声不断,后历经河督们坚持“束水攻沙”、引黄入海,特别是经堵塞马港引河,广辟清口(黄河入淮之口),使得全河恢复常态,以疏积沙。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河口到达七巨港(原淤尖境七巨),后至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形成大淤尖、尖头洋、头泓至四泓之名,即黄河入海之口到达大淤尖之东再向前2公里入海。至此,从清康熙四十二年至清乾隆四十一年大淤尖一线新陆形成,历时73年(公元1703年~1776年)。大淤尖成陆至今只有236年(公元1776年~2012年)。
  有史料记载,望海墩一线陆地的形成,仍是“束水攻沙”、引黄入海的一个结果。在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的35年中,河督们力排改道之议,提出首重修筑堤防,继续接筑河堤,并制定了相关的治河法则,进行治河的周密分工和部署,自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大淤尖海口畅通后,仅用10年时间(公元1812年~1822年),河口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就到达丝网浜、望海墩,直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形成了望海墩之东的黄河南、北两岸淤尖三角洲的全部新陆。这片陆地以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为终期,即自清乾隆四十一年至咸丰五年,历时79年(公元1776年~1855年),陆地从大淤尖延伸至望海墩之东,向大海推进直线距离25公里,所形成的黄河口南、北淤尖三角洲面积达160平方公里。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