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我县“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
 
作者:史征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5101 发布时间:[2018-11-26]
  “一五”时期的计划编制是以年度计划为主,又是以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指标为主。1956年,我县没有编制总的“一五”计划,但“一五”计划已实际进行了三年多的时间。1956年9月25日,盐城专员公署下达各县计第25号令,要求各县积极领导群众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克服困难,完成和超额完成1956年至1957年底这段时期制定的“一五”计划内容。在中共滨海县委的领导下,到1957年末,全县主要工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
  “一五”期间,全县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任务。在农业改造方面,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由初级社到高级社的改造任务,到1957年全县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广大农民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农业合作化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如十年九不收的通榆刘家簖,1954年人均只收杂粮424斤(包括公粮种子在内),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全年人均收粮815斤。在手工业改造方面,1955年初,全县共有43种行业,2885个个体手工业者。到1955年底,全县分别组织了手工业生产组(社)。1956年上半年,全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3个,基本上实现了全县手工业合作化改造任务。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1956年1月,全县有4348户、4672个从业人员加入改造,占工商业总户数的89%。同年1月24日,东坎区64家私营南货店、棉布店全部实现公私合营。4月25日,东坎私营汽车全部转入国营,13辆小客车车主自动将车辆交给国家管理。至1956年底,全县工商业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还是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时间,县委调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农业生产,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1956年9月以后,县委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大力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排灌设施建设。1954年全县开挖疏浚南八滩渠、侉套河、关头河、王圩河等17条河道,1955年开挖疏浚北八滩渠等18条河流,1956年开挖疏浚头巨港、老梁河、清坎河等河流25条,1957年开挖疏浚阜滨输水渠、汛鲍灌区、张家河、沙浦洞等河流30条。全县全力推进以“旱改水”为突破口的农业生产改制,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1952年全县粮食总产为27383万多斤,1955年粮食总产为37050万多斤,增长37%,1956年,在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总产为27273万多斤,1957年粮食总产为38885万多斤。1952年全县油料总产为680万斤,1955年为807万斤,增长17%。1952年全县棉花总产为20145担,1956年为33000担,增长65%。
  “一五”期间,我县规模较大的厂矿企业为数不多。据统计,1953年,全县全民工业企业有5家,县属集体工业企业有10家,到1957年,全县全民工业企业发展到13家,县属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11家。无论是全民企业,还是县属集体企业,大都是经过对资改造、公私合营转变而建立的。如东坎鞭炮社是由东坎十几户鞭炮业联营成立的县属集体企业,县印刷厂是由东坎6家私人印刷作坊和大中华印刷厂与供销合作社合并联营的企业,东坎酱醋厂是由东坎l7家酱园店合股成立的企业。县棉纺厂、服装厂、车辆厂、通榆窑厂、獐沟窑厂、白铁社都是这种情况。195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57万多元,完成原计划97.18%,比1955年增长128.15%。全县重点工业主要是油饼加工和制盐工业,1956年油饼产量近8000吨,比1955年上升138.1%。在“一五”期间,国家分配淮北第十制盐场制盐任务是344.89万担,该场共完成342.7万担,为国家创造资金3067.4万元,折合黄金30.67万两。
  “一五”期间,全县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繁荣的景象。工业品的供应基本上满足了全县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在农副产品的收购中,为解决灾民农副产品的销路困难,县政府坚持贯彻“不赔不赚或少赔不赚”的收购方针和按质分等论价的政策,1956年共调整了93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趋于完善,投机倒把、黑市贩买贩卖基本杜绝,特别是粮食统购统销工作成绩较为显著,有力打击粮食市场的黑市买卖。“一五”期间,县政府掌握控制了必要的商品粮食,有力支持了工业建设,基本满足了城乡人民的粮食供应。1954年和1956年,全县粮食因灾害严重减产,但县委仍尽一切努力,保证全县人民的粮食供给。
  “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在重抓粮、棉、油生产的前提下,十分重视全县的林、牧、渔、副业的发展。
  林业:自1952年陆续开始植树造林,先后引进刺松、柳松、毛竹等树种,全县绿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4年,全县植树造林达8000多亩,沟河圩傍、家前屋后植树达884万株。废黄河沿岸高亢地区的大套、果林、坎北、界牌等乡镇,大面积栽植果树,号称“百里果园”。
  畜牧业: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养猪可留饲料粮,肥料可作价记工分,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1957年存栏猪达85966头。1956年以前,耕牛以农户私养为主,灌溉总渠以南地区以养水牛为主,渠北旱谷地区水牛、黄牛都有饲养。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耕牛为集体饲养,县政府鼓励繁殖耕牛,打击私宰耕牛,全县耕牛发展较快,1957年存栏牛达19592头。
  渔业:1957年,五汛、蔡桥、獐沟等地分别成立渔业生产合作社,实行集体生产,统一经营,按劳和按股分配。海洋捕捞有黄鱼、带鱼、鲳鱼等鱼类。
  副业:五十年代后,国家对拓植桑园采取扶持措施,发放专项贷款,鼓励发展蚕桑。1954年全县桑园面积扩大到1230多亩,蚕茧产量达14.55吨,1957年蚕茧达25.3吨。此外,发动农民种植红、黄麻,薄荷,中药材及何首乌等。
  “一五”期间,全县文教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和改进。1952年,全县有中学3所,在校生1289人,小学658所,在校生72582人。1956年初高中学生增加到3642人,小学生人数增加到81039人。1957年,全县有小学697所,小学生79158人,普通中学14所(其中完中1所,初中3所),在校学生5135人。与1952年相比,高中增长2倍,初中增长近3倍,小学增长6%,幼儿园增长70倍,达到区区有初中,乡乡有完小,社社有初小。五年中共培养小学毕业生29447人,除升学4785名外,参加农业生产的有24662人,为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提供大批的新生力量。
  “一五”期间,全县文化事业有了发展。县内共有1个淮剧团、2个杂技团,17个文化馆(站),3个电影放映队,586个农社俱乐部。广播喇叭370只,有70多个农社安装了广播喇叭。
  “一五”期间,全县的卫生工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52年,全县有卫生院1个,联合诊所13个。1957年发展到有县医院1个、中心卫生院1个,卫生所6个,学校医务室1个、联合诊所有73个,从事医务工作人员有153人。新法接生站1952年为6个,1957年为107个,增加了17倍,新生小孩的成活率由1952年的70%左右上升到1957年的95%左右。
  “一五”期间,全县的交通运输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1952年在苏北灌溉总渠的南堤修建了通榆刘簖至六垛(又称601路)全长35.59公里的公路,1953年铺筑了东坎至大有舍(今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全长28公里长的坎舍公路,1954年修建了陆集河桥至淤尖全长43.9公里的坎滩淤公路,1956年建成滨海至灌云县杨集全长51.09公里的滨杨公路,1957年建成滨海至陈家港全长58公里的滨陈公路和蔡桥镇三层村至五汛镇汛鲍河桥全长为23.2公里的三三公路。上述公路的建成,对全县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一五”期间,全县的科学技术有了相应的发展。1956年5月,我县成立“滨海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协),到1957年,发展科普协会会员338人,成立了3个学组和18个基层科普工作组,开展2978次科普演讲活动,举行中小型科普展览12次。1956年还进行了150多万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基本上避免了虫害的发生,保证了农作物的安全生长。同时,我县还推广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双轮双铧犁1619部,引进大批高产良种,淘汰低产劣种,培训农业技术骨干12000余人。
  “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给予极大的支持。在农业贷款方面,1952年共贷给农民的款额为50.7万元,1956年增加到383万元,增加6倍以上。水利投资1952年为58.9万元,1956年为864万多元,增加13倍以上。社会救济方面,1952年至1955年共下达资金37万元、救济粮828万斤,救济衣服4万多套。国家征收的农业税(以粮代税),1952年为2149万斤,1956年为2333万斤,只增加9%。因此,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