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滨海人民革命斗争史系列
阜东县再度兴起参军支前热潮
作者:周正新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097 发布时间:[2016-3-7]

参军热潮的再度兴起

  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3个年头,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3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为准备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彻底摧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阜东县委遵照上级党委指示,又一次在全县掀起参军热潮。
  2月10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参军动员大会,指示各地大力宣传为什么在胜利形势下还要动员参军,宣传这次征兵的方针,要求各级领导层层负责,完成征兵的任务。在政治宣传上只准胜利,不准失败;在参军数字上只能超过,不能减少。要开展征兵竞赛,成立3 至5人的各级参军领导小组,注意克服简单化和强迫命令的做法,防止狭隘的经验主义。华中五地委下达阜东县征兵数为2000人,经过各级组织层层深入发动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到3月初,实际有2459人参加部队。在这次征兵中,送子、送夫、送弟入伍的有548人。临海区有个名叫叶统的,大儿子在部队牺牲后,这次又将小儿子送出去参军。潘荡区有个青年距婚期只有几天,他动员女方推迟婚期,报名应征去了部队。
  在2月10日全县参军动员大会上,县委号召凡是符合参军条件的区以上干部,都要带头报名。会上,9个区共有26名区委书记、区长和其他区干被批准带头参军。2月15日,全县带头参军的195名县区乡干部被县委批准光荣入伍,同时成立“上海支队”,支队长顾正国,政治委员赵凯,参谋长周泉,政治部主任张青彧,下设9个大队。同日,在东坎举行隆重的入伍仪式,参军的同志庄严宣誓:到部队后,一定服从命令,英勇作战,杀敌立功,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工作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伟大的淮海战役,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处在淮海战场直接后方的阜东县广大人民群众一腔热血,全力以赴地支援人民解放军进行淮海战役。
  鉴于人民解放军开展大规模战略决战的新形势即将到来,中共华中五地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于1948年10月12日作出《建立健全支前组织机构的决定》,要求从分区到县、区、乡、村都建立支前组织,对自卫战争以来各地陆续建立的支前组织要整顿健全,保证支前任务一旦到来,即能迅速行动。1948年10月25日召开的区委书记、区长以上干部关于迎接大支前任务的紧急会议上,县委宣布正式成立阜东县支前总队部,由新任县长朱志荣兼总队长,县委书记陈宏惠兼政委,副县长张子雄、县武装总队总队长顾正国任副总队长,县委副书记赵凯任副政委。同时,行政上设立以民政科副科长成运为领导的支前科,配科员4人;区设支前大队部,以区民兵大队长兼任支前区员,并配副区员1至2人;乡设支前中队部,乡长兼支前中队长,设副中队长2人;村设支前分队部,村长兼分队长,设副分队长2人;组以行政小组为支前小组,实行生产、支前、民兵三者合一,由行政小组长兼支前组长,另设副组长1人。做到层层有人领导,保证支前任务的完成。11月18日,县委在《关于目前工作的紧急指示》中再次强调:“树立一切为前线,一切为战争的思想”,要“动员一切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地域职业,各尽其力,投入战争,积极支前。”
  支前组织机构建立后,全县各地先后开展了整理后勤的工作,要求凡是符合出勤条件的人,都应无例外地参加,消极躲避者要受处罚,反对党员干部利用特权来包庇亲友,所有人员一律民主评定编组,一视同仁地履行战勤义务。各村将服役人员排序,轮流出征,互相代耕代种,定期清工结账。并规定,现役军人直系亲属免役1人。
  为了保证前方作战将士的粮食供应,阜东县于1948年12月开展大规模的预借公粮活动。全县层层开展借粮大动员,召开支援前线打胜仗的动员大会,不到10天时间,就借出粮食234.86万斤,超额完成21.6万斤。
  1948年11月上旬,淮海战役揭开序幕。支前动员令一到,全县组织的一支8828人和1500副担架的支前大军,在以顾正国为总队长、祁广亚为政治委员的前线支前总队部(原县支前总队部仍在县内开展工作)带领下,浩浩荡荡开赴淮海战场。同时还另外组织8000余人、8000多辆小推车,给淮海前线运送10多万公斤粮食。当月,全县第二期常备民工570余人也集中起来开赴前线。据统计,在整个淮海战役中,阜东县先后有1.76余万人参加支前,为前线运粮74.2万公斤,转运伤员398人,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出征民工到达前线后,不但在组织上完全仿照部队的建制进行设编,而且行动上实行军事化,像部队那样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展争当支前功臣、学习文化、发展党员、为党报写稿等活动。有522人在支前中入党,362人升任各级干部。
  在前线广大民工支前立功的同时,后方群众也用实际行动支援前线。獐沟区二渡乡于1948年11月,把全乡392名应服役的民工和干部、民兵,混合组成19个支前生产互助组,选出正、副组长,分别领导支前和生产,并由群众民主签订合同,保证在民工出征后继续坚持互助,使出征民工家属生产有人帮,生活有依靠,较好地解决支前与生产的矛盾。出征民工家属,也不单纯等待政府救济和乡亲们的援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努力减轻政府和人民的负担。1948年12月19日《盐阜报》报道,阜东县五汛区新港乡二十层村有个妇女高大嫂,在丈夫高学文送粮上前方后,起早贪黑烧土盐,卖了土盐买粮食,把家里的生活安排好。一个多月后,当高学文完成任务回来,高大嫂已烧了七八担盐,兑换了五六斗大麦。不但没有动用家里的存粮,新挣来的粮食还有积余。三坝区西坎乡杨步杭老爹爹,积极动员两个儿子上前线抬担架。儿子走后,杨老爹把田里农活都包下来,还参加了村里的运盐组,每趟推盐一二百公斤,挣回了一笔可观的零用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妇女,她们除了努力生产,组织互助组,为出征家属代耕,还积极为前方将士磨军粮、做军鞋、抢修道路、运输弹药粮草。
  1949年1月上旬,参加淮海战役支前的民工胜利完成支前任务。14日,五分区支前司令部召开支前庆功大会,会上,阜东、滨海等县运粮队被分区评为模范运粮队,分别荣获奖旗一面。

  渡江战役中的支前工作

   在辽沈、淮海、平津3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假和谈,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遵照毛泽东和朱德的命令,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援下,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于4月20日晚开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阜东县人民在刚刚完成支援淮海战役任务后,又全力投入支援渡江战役的斗争。
  为了确保支前任务的顺利完成,1949年1月,阜东县委遵照中共五地委的指示,于春节前后在全县广泛开展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宣传运动和文娱活动,大讲目前胜利形势,揭露蒋介石的阴谋,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增强积极支前的思想观念。县委及时提出“全力以赴、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支前口号,从1949年2月至4月上旬,全县各级组织和人民群众,从组织上、物质上做了大量的支前准备工作。
  1949年3月中旬,阜东县委召开各区区委书记会议,贯彻五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精神,确定在耕战结合的方针下,贯彻支前工作,大力开展春耕春种活动,千方百计度过灾荒,联系整理组织,确保后方治安。全县上下明确、公开地进行渡江支前宣传教育,配好支前、生产两套干部,实行支前、生产分工领导。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贯彻“支前第一”的原则,广泛地组织变工队开展生产互助,从人力、耕牛、农具、种籽等各方面首先满足出征民工家属的需要,稳定了出征民工的情绪,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因为渡江战役主要以木帆船为渡江工具,而农民手中的现有船只不足,针对这种情况,阜东县委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动员、说服商船、渔船全力投入支前,还组织群众突击修船造船,保证支前工作的顺利完成。
   渡江支前命令一下达,3月5日全县迅速调集了载重5000斤以上的大船320只和干部、船工2000余人,与阜宁县合并组成一个战勤服务团随解放军南下。阜东县刘公楼任团长,阜宁县邢宝成任政委。徐瑞栾任阜东营营长兼营教导员。同时组织了一支近万人参加的7000辆小推车大队于3月中旬启程,到陇海铁路新安镇运河车站转运军需物资。紧接着,县支前总队部于3月16日又发出紧急命令,再一次调集部分区载重2000至2500公斤的大船100只以及船民、干部500余人,于19日赶到獐沟区的四叉口(今正红镇的原四渡村)集中,开赴渡江前线服务。在渡江支前中,阜东县的船民、民工和干部,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渡江解放军紧紧战斗在一起。60多岁的船民赵大奶奶,在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时,英勇地参加了第一线突击强渡,3次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解放军渡江,因此,被评为苏北船舶二团的特级英雄,解放军某部还发给她一枚渡江英雄奖章。五汛区刘怀宝等广大船工,领到第三野战军司令部颁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书。

  组织干部南下支援新区

  为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江去开辟新解放区,中共阜东县委、县政府,遵照上级党委的指示,在全县抽调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南下干部工作队,随解放军渡江南下。
  3月初,全县抽调的63名干部,由汪无浪、刘德松带队,至南通地区的白蒲镇集训待命。阜东县南下干部工作队在集训期间,系统接受了国内外形势、党的方针政策、接管工作的纪律与规定的教育,了解和掌握苏州地区和苏州市的经济状况、头面人物的政治态度,党的地下工作者分布和敌人的动态等。
  经过一个多月思想和政策武装的阜东南下干部工作队,于4月下旬夜晚由白蒲向西转移,26日夜由江阴对岸的八圩港乘船过江,27日乘火车到达浒墅关,28日冒雨步行进入苏州市区。
  进入苏州市的阜东南下干部,绝大多数留在苏州市,有少数人又被调往福建省福州市开展工作。留在苏州市的南下干部,被分配到13个镇,在中共苏州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城市接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批干部成为苏州市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