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强则经济强。“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的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县委、县政府科学把握大势,从顶层设计上突出强工战略,认真研究、精心谋划,找准项目建设会战这个有力抓手,精准施策,始终坚持导向不变、主题不换,持之以恒地探索推进。 2015年,全县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63.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27%;完成工业投资201.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99.4%;实现规上工业开票销售224.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5.4%……“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持续提升。实践证明,项目建设会战提升了滨海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核心动力,为建设经济强的新滨海标注了新高度。
重大项目集聚 —— 撑起跨越赶超脊梁
【核心提示】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跨越发展。牢固确立大项目为先为要为重理念,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以大项目增加增量、扩大总量、提升质量。 【镜头聚焦】 实现重大项目突破,招商引资是关键。我县坚持产业招商与专业招商双轨并行,成立项目办,组建6个产业招商局、38个招商小分队,紧盯国内外500强、行业100强,对接中字头、国字号,采取驻点招商、敲门招商、网上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招商手段,增强日、韩、港台招商推介活动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注重宣传推介策划,构建起常态化、职业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招商体系。树立重项目质量、项目效益、项目生态的招引导向,严把项目准入关,严守生态红线,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增长。逐步调整完善招商考核办法,充分发挥招商引资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重奖功臣、奖罚分明导向,不断提高招引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总投资1亿美元的东盈新材料、总投资4亿元的盐城恒品建材等一批既具投资体量大、市场效益好,又具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 落户县沿海工业园,由世界500强企业瑞士奇华顿集团与新化化工公司共同投资2亿瑞士法郎的馨瑞香料项目,已投产达效。谈起项目建设的过程,总经理席建忠对园区的“一条龙服务”赞叹不已:“园区为我们的项目成立一个专门服务班子,项目立项、环评、营业执照等都由服务班子办理;项目建设启动后又全程跟踪服务,预计一年的工期,结果提前半年就正式投入生产。”不仅是馨瑞香料项目,我县还创造了科利新材料项目一个月签约勘探、一年投产达效,富川生物科技项目一周进场、一年投产等一个又一个“滨海速度”。服务软环境,为项目推进提供了硬支撑。 集成要素支持重大项目,集中资源服务重大项目。除了推行项目档案制、项目会审制、项目督查制等机制,我县还积极完善重大项目审批快速通道,实施“容缺预审”制度,落实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开展“四证联办”,进一步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完善一系列强有力的组织体制、服务机制,动真碰硬抓推进、抓落实,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竣工、快达效。完善每月通报、季度考核、半年观摩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全县上下比项目进度、比项目效益的生动局面。紧紧围绕会战竞赛排定的工业项目,特别是省重点项目,市“三重”“八大类”和“三百工程”项目,集中力量、集中攻坚。着力强化责任落实,紧扣资金到账、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产能释放等关键环节,构建完善属地领办、领导挂钩督办、条线部门月度会办的责任链;着力强化节点推进,紧盯时间节点、分项倒排工期,定期组织开展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等活动,推动项目提速提效;着力强化项目服务,破解项目推进中遇到的手续办理、用工、用电、用地等制约问题。 五年来,全县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8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26个,其中2015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5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20个,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25%、33%。 【记者感言】 “大项目时代”,书写赶超传奇。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撬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支点,引领着滨海实现华丽转身。
产业融合发展 —— 昂起结构调整龙头
【核心提示】 把升级传统产业与培植新特产业相融合,提高传统产业层次,促进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突出绿色发展、绿色转型,加快突破产业经济。 【镜头聚焦】 吉华公司原来利税低,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烂摊子”,甚至有可能因环保问题“突然死亡”。在我县致力调结构、转方式的大环境下,该公司认识到企业发展的优势在于资源利用的反复循环,只有把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项流程,改造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双向乃至无限循环流程,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代价最低化,于是以此为主线,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改造设备,推进企业转型。经过不懈努力,公司不仅厂容厂貌大变样,而且转方式成效越来越明显,每年通过资源减量化、循环化、再利用即可增加效益上千万元,2015年,成为了全县首家年入库税收超2.5亿元的企业。 吉华公司的嬗变是我县着力培植企业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深入实施“一三五”工程、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推行企业技术创新、为企服务创新,壮大了企业实力。“十二五”末,全县共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40个,重组企业60家,日明消防公司成功上市,为消防灭火器行业首家挂牌上市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面达45%,实现开票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67家、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1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35家、4家。 顺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面对增长与转型的双重任务,我县主动策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和产业创新十大工程,推动产业结构向“高、轻、新”方向迈进,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创新融合,加大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产品换代力度,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新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促进新兴产业由“点”串“链”、接“链”成“片”。2015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8家,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幅25%,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全市领先;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分别实现开票销售79亿元、207亿元,是2010年的2.6倍、1.6倍。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途径。针对这一情况,我县主动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更高的层次实施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找准滨海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点和突破口,鼓励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提升生产水平。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抓好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加快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制造业在服务中收益增值。 坚持产业业态、环境生态并重,推动产业发展增量与生态建设容量互为促动、环境质量指标与绿色经济份额同步提升。我县重抓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对“两高两低”企业落实倒逼机制,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加快产业低碳化改造,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形成了产业与生态同行、经济与环境共进的格局。 【记者感言】 一城烟云惊雷动,满川风雨看潮生。产业不断融合,迈向中高端,源源不断地为结构调整注入新动力,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园区加速崛起 —— 筑起经济腾飞高地
【核心提示】 建设实力园区、特色园区、绿色园区、和谐园区,不断强化园区承接、承载功能,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充分发挥主战场作用,激发主阵地效应,展现主力军风采。 【镜头聚焦】 园区是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在全县板块中身份特殊、地位重要。“十二五”时期,我县始终把园区作为稳增长、快转型的主体,聚焦政策、聚集要素、聚合力量,全力促进园区率先发展、持续发展。 德纳公司开发的CS-12环保新型材料,打破了国际垄断;清泉公司研发的MACM高分子合成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鼎龙公司研发的PBO纤维产品,曾两次获省工业支撑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新材料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之路,正是我县不断强化载体平台功能的真实写照。 作为项目集中的有效载体、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优质平台,我县大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强化以创促建,围绕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生态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等配套水平。县工业园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县沿海工业园生态基础工程和生活服务区建设有序推进。坚持以项目强园、以生态立园,实行招商选资,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生态效益好的项目,严格排污建设标准,新上项目实行“一企一管”达标排放模式,严格资源消耗标准,着力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同类企业相对集中、配套产业相对靠近”的思路,有序推进同类产业集聚和园区功能集成,进一步增强园区对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创造条件构建实验服务、物流仓储、设备共享、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每年,全县招引的重大项目、培植的重大企业、打造的重大产业,绝大多数在园区。去年,工业园、沿海工业园合计实现的规模工业开票销售额,比“十一五”末增加66.1%,占全县规模工业开票销售总量的90.8%。 海港大道总长度42.75公里,总投资7.96亿元,属于一级公路,目前该公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加快沿海工业园、工业园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的连接通道,对提升园区层次、促进产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致力推动园区联动发展,我县不仅做到在规划上统筹对接、产业上错位布局,持续提升园区规划的科学性和产业的集聚度、融合度,而且在资源上共享共用,形成园区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 根据新阶段、新形势,按照“专业化、特色化”的要求,紧扣“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承载能力基本具备,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的目标,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南山产业园,南山智汇园正式运营,10家企业入驻,与深圳南山区的项目、人才和科技合作日渐深入。加快建设医药产业园,签约的艾滋病治疗药物制剂、药用辅料及药物制剂、抗类风湿性药物制剂3个成品药项目,以及1个医药产业研究院项目,填补了滨海成品药生产和研发领域的空白。 国家火炬滨海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滨海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滨海流体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全国最佳泵阀产业特色园区,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省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牌子的成功获得,印证了“十二五”时期我县园区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记者感言】 园区建设,风生水起;园区崛起,风光无限。沐浴阳光雨露,园区阔步走进春天里,筑起了经济增长的“黄金屋”。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