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疗拖延症岂能等一等
|
作者:张冉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4274 发布时间:[2015-12-17] |
“拖延症”是很多当代人的一个通病,既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倾向,也是一种有害的行为习惯。短期看似乎影响不大,实则是一种“慢性隐性病”,不仅危害大,还有可能传染周围的人。 《人民日报》近日发文《服务卡别“卡壳”了》,其中就讲到:服务群众,最忌有形式而无内容、有承诺而不落实。如今的政府讲优质服务,脸确实不再难看了,门也不再难进了,但是群众们反映“大伙先回去等一等,我们一定给你们满意的答复”,“最近有急活,特别急,稍微等一等,立即加紧处理”,“事情正在协调处理中,请耐心地等一等”这样的推辞却越来越多了。 “等一等”几乎成了少数干部的口头禅,在处理群众工作中屡见不鲜。同时,这看似道理十足的推辞,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过分相逼反而不近人情。如此,“等一等”逐渐成为他们对待群众问题的“万金油”,有问题拖着,能拖则拖,实在不能拖,再考虑解决。 笔者认为,拿“等一等”当推辞的现象,虽然为数不多,但也危害极深。从群众角度而言,“等一等”是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不上心、不重视,推辞过多反而显得政府服务不真诚,在长期的等待中利益受损是必然的。从政府形象角度加以分析,干部遇到棘手问题,不是想着积极思考解决,而是放一边拖着,冷处理,“讲认真、务实效”的工作原则变成了慢作为、不作为,既伤了干部的威信,久而久之,还会令群众心灰意冷,对干部失去信心。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作为为民服务的工作个体,服务群众不能只挂在嘴上,而是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一个干部是否能干事、干成事,不是看嘴上的功夫,而是要看实际行动。“等一等”,等来的将是种种问题、种种矛盾的积压。相反,要是各级干部都能将“等一等”换为立即行动,或是至少向群众承诺一定的问题解决时限,遇到问题果断地解决一批,消除一批,因“等一等”而引发的种种问题才会逐渐被消解。 “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根治政府部门的“拖延症”,要严防“等一等”思想,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增强制度执行力,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让制度刚性运行,成为硬性约束而不是“橡皮筋”。这样,就杜绝了服务群众“做表面文章”“打擦边球”的投机取巧行为,破除了制约“瓶颈”,保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