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跃在抗战时期的阜东工团
|
作者:admin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6259 发布时间:[2015-10-26] |
1943年春天,中共盐阜区党委研究决定,在所属9县内,均成立一个专业的文化工作团。 阜宁县文教科长黄其明筹建的阜宁县文工团,于8月正式成立。在阜宁县的影响下,阜东县委、县政府不久就抽调原阜东县淮剧研究会的长虹、王新吾、王栋、王萍、庞学渊等同志,又吸收了会拉、会唱的民间艺人共10余人,于11月份在当时阜东县政府所在地八巨,成立了阜东文工团。成立以后不断扩充,壮大到30多人。在初建时期,担任领导的有牛永年、季珏林、李彬等同志,长虹和莫平分别担任戏剧和音乐教员。 最初参加文工团的同志,虽说对革命事业有着一股热情,对抗日战争有较高的认识,但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与市民。对文艺知识,特别是戏剧、音乐知识,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更不用说识简谱与演戏了。为了更好地完成党的使命,文工团首先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求在革命理论上得到武装。同时又和在华成公司(今八大家一带)打埋伏的知名文化界人士阿英(钱杏邨)取得联系,由季珏林和长虹率团,到华成公司去拜师学艺。 阿英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1942年7月从上海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专程来苏北参加抗战,并受陈毅军长之托筹办湖海艺文社,团结了一大批盐阜大地的爱国民主人士、开明士绅、社会贤达,为抗战贡献了力量。对上门来拜师学艺的这20多名男女青年,他表示十分欢迎。这批学艺的青年人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戏剧,阿英教起来很费神。于是,他首先将戏剧理论,用浅而易懂的方法,编成讲义,使参加学习的人懂得了什么是戏剧。在讲到“怎样做演员”课程时,阿英还结合实践,帮助文工团的同志排演由黄其明编写、阜宁文工团首演成功的现代淮剧《照减不误》。一面排练,一面讲理论,只用了20多天的时间,来学习的同志进步很快,文工团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对戏剧一窍不通到能单独组织演戏了。 1944年的春节前夕,县委在大墩子(现属陈涛镇)召开县、区、乡干部大会。阜东文工团在大会上首场演出《照减不误》,真可谓是盛况空前,周围一二十里地的群众也赶来看戏。 那时的演出条件非常简陋。所谓的“灯光照明”,是从群众家借来的6只洗脸铜盆,其中3只放在舞台面前,分别倒入豆油,用棉花做成灯芯,点燃照亮前台。再将其余3只,作为舞台照明。所谓舞台,是演员们自己挖沟,用泥土堆起一个四方的土墩子,用从群众家借来的柴帘和草席子三面一围。化妆品是自己配制的,服装和导具都是从群众家借来的。在演出中,人手不够就来个“一专多能”“一兵多用”,既是演员’,又是伴奏员,又兼管服装、道具。大幕一开,一切为了台前演出;大幕一闭搬桌椅的搬桌椅,换装的换装;戏一结束,观众还没有散完,就又拆台的拆台,还东西的还东西,就在这简陋的条件下,观众们看得都很投入,阿英也从百里外骑马赶来观看。 县委领导在演出一结束,就要求文工团将这出戏演遍全县。遵照县委指示,在春节前后的10多天内,一共演出了10多场,都是演一场换一个地方,每场都有一两千观众。经过十几场的演出,有力地推动了“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在这段时间内,全团同志都十分辛苦,戏经常演到深更半夜,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的觉,天刚亮又要起床转移,准备晚上继续演出。 《照减不误》演出后,文工团又排了黄其明编的《路遥知马力》(后经阿英定名为《渔滨河边》,改为独幕剧),剧中女主角郑廷珍是一位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妇女形象,阜东县文工团首演该戏时,郑廷珍一角由当时被誉为“盐阜梅兰芳”的雪飞扮演。戏中的准剧曲调由音乐家章枚进行加工,形成优美的、贴切剧情的“新淮调”“新悲调”“新春调”。不长时间,9个县文工团也相继演了“路”剧。1944年,雪飞主演新淮剧《绝头路》时,广大观众看了她所演的戏,真感到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后又连续排演了《王大进冬学》《懒龙伸腰》《一把锁》《阴阳界》等30余台淮剧,自编自演了淮剧《小板凳》等,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县委据此还要求全团同志进一步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民间小曲,从民间文艺形式中吸收“营养”,再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编成许多短小精悍的爱国、抗日小曲,在田头、场头、街头、村头走一处唱一处。这种机动灵活、小型多样的形式非常受群众欢迎。遇到集镇逢集,就三两个同志一凑,不用化妆,不用换服装,随时把当地的新人新事新闻编出来演唱。有时候还将戏演到了敌据点的边缘。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在阜东县每个角落,几乎无人不晓得阜东文工团。同志们在这样的频繁紧张的战斗工作中,随时注意挖掘地方文艺和演唱人才,随时注意培养文娱积极分子,既推动了根据地的文化活动,又培养和发现了无数业余文艺积极分子,形成了一个村村搞文娱、处处有歌声、人人搞宣传的生动景象,与敌占区内的景象相比可谓两个世界、两重天地。 1944年冬,为了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形势的到来,阜东县委对文工团进行了整顿。阜东文工团改由阜东县政府领导,由县长熊梯云担任团长,二联中生活指导员田毅担任副团长,沈一新任指导员,丁一任副指导员,同时还调来刘则先、刘伯衡、梁东平、钱进、李忠、顾骧等同志,充实了力量,新排演《指导员之死》和《坚持革命到底》等淮剧,着重对广大干部进行革命气节教育。文工团还配合战斗部队到敌占区的前线去做瓦解敌人的宣传喊话工作。有一次,阜东县总队配合射阳县总队参加通洋港和陈洋战斗,部队包围了敌据点,阜东文工团派演员王萍到前沿阵地喊话。她嗓音清脆,吐字清楚,手拿土制大喇叭对敌人喊话,要他们放下武器。正喊之时,敌人打来一枪,在王萍身边的一位战士不幸牺牲。当时王萍强忍悲痛,仍继续向敌人宣传,一刻也没有停止。攻克了陈洋后,参战的全体文工团员随即和部队一齐进了镇区,抢救伤员,刷写墙头标语,做群众宣传工作。 当年,县委召开区乡“四大领导”(即区乡党、政、武装、财会负责人)会议,文工团赶排了新淮剧《坚持革命到底》在会上演出。着重对干部进行革命责任心教育。当时盐阜区党委曾褒奖阜东县文工团“既是宣传队,又是工作队,也是战斗队”。 1945年春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我国抗日战争已转入到全面反攻阶段。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适应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后对文艺工作的要求,盐阜区党委将所属9县文工团集中在阜宁县的杨集,进行第二次集训(第一次是在1944年秋,在阜宁县的三庄),并进行了整编,同时撤销了各县文工团。此时阜东文工团一部分同志调到“苏北公学”学习和深造,一部分同志和其他8县文工团的部分同志仍留下集训,拟组建盐阜区文工团,同时还为各县保留了3名同志成立了当地的县文化工作组。阜东县文化工作组由王新吾、刘则先、李子龙3名同志组成。 1945年8月15 日,特大的喜讯传到集训队:日寇无条件投降了。正在集训的同志们和全国人民一样无不欣喜若狂。但是面对着新形势的到来,同志们无不感到作为一名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肩上担子的沉重。这时苏北区党委决定将正在集训的同志,包括各县文工组的同志一并编入刚组建的苏北文工团,由苏北区党委直接领导,并随区党委走向前线。从此,阜东文工团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