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乃德与宋公堤
|
作者: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4616 发布时间:[2015-8-28] |
1939年8月30日,我县沿海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海啸。当天飓风肆虐,暴雨如注,沙堤崩塌,狂潮内侵。瞬间,沿海地区一片汪洋,海潮所到之处房倒屋塌,失所的人们、惊恐的牲畜以及家用物件等都被潮水卷走。第二天凌晨,风雨渐小,潮水始退,八滩以下地区纵横百里均成泽国,淹死数千人,倒塌房屋无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1941年2月,在阜宁县参议会成立大会上,参议员田厚斋、邓松三等人向县政府提交修筑海堤的提案,经热烈讨论,投票通过。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指示:海堤是否修筑应从政治影响上决定,经济问题次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代表县政府作修筑海堤的讲话,作出“修堤全部费用不要当地群众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的承诺,他的讲话赢得与会参议员的支持和拥护。会议宣布成立修堤委员会,宋乃德任主任委员、修堤总指挥,土石方专家江擎宇、王玉书分别任勘测设计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东坎行署主任宋秋潭负责在东坎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三区区长陈振东任现场指挥,田厚斋被聘为修堤工程驻八滩办事处主任。 修堤委员会原来计划公债收足40万元时再开工,其余60万元在北堤修竣时、南堤开工后再收齐。可由于多种原因到北堤开工临近时,才售公债10万余元,如等40万售齐,势必延期开工,那么就会被敌人散布的“共产党修筑海堤是异想天开”等谣言所中。宋乃德决定按原定计划开工,边实施边筹集经费。 1941年5月15日,是阜宁县沿海地区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上午9时,修堤指挥部在六合庄(今滨海港经济区六合村)召开修堤誓师动员大会,决定首期修筑中山河南岸到废黄河北岸全长28.5公里的北段海堤。随后,宋乃德和修堤委员会所有成员走到海堤施工线上,手握铁锹为海堤送上奠基土,接着近万民工一起投入到造福人民的工程中。为保证修堤顺利进行,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将新购的12万元军粮无偿给筑堤百姓食用。 在修筑海堤过程中,参与奋战的全体干部和民工干劲冲天,夜以继日,抢时间、争速度。期间,虽有日军飞机不时飞临工地上空骚扰,但他们照样坚持施工,整个海堤工地上呈现一派紧张而又繁忙的景象。至6月15日,北段海堤修筑任务胜利结束。上万民工硬是用一锹锹、一包包泥土叠起了一条长28.5公里、底宽21米、高7.8米、坡度为2∶3的坚实长堤。除雨天外,北段工程仅用了15个晴天,共挖土83万立方米。 6月20日,南段海堤修筑战斗打响。虽然全长只有18公里,但与北段工程相比却困难重重。首先是日伪和土匪的严重干扰破坏。宋乃德发出《为尖头洋事告工人书》,及时揭露敌人的阴谋。黄克诚命令新四军第三师八旅23团派员进驻海堤加以保护,民工们的情绪得以稳定。其次是时值梅雨季节,连日大风大雨,平地水深尺许,加之卤潮泛滥,疫病流行,给修堤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参加修堤的工程技术人员建议暂停修筑南堤,待秋后再建。面对日伪破坏、不利的天时和部分人员思想的动摇,重病在身的宋乃德抱病从东坎赶到八滩,主持召开修堤委员会会议。他以坚定的意志力排众议,反对停工待建。在他的坚持下,委员会作出“堤不筑好、决不收兵”的决定,对发生的疫病,他请来10多名医务人员及时防治,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扩散。再次是面临南段工程的堵口考验,即要将宽8丈、深5丈的河口合龙。由于平缓的潮水突然回潮,水流湍急,数百辆小推车推来的用蒲包装的泥土倒入水中竟无济于事。危急时刻,新四军23团指战员赶到堵口现场,与管理人员、民工一起跳入水中,两臂相挽,形成人墙,挡住汹涌而至的潮水,河口才如期合龙。 就在南堤即将竣工之时,7月29日晚,三区区长、海堤工程现场指挥陈振东和民运科长于欣等,被匪首顾敦扬派人和叛徒李学正联手绑架,后陈振东、于欣被残忍杀害。宋乃德为稳定民心,抱病被人用小推车推到工地上现场指挥。7月31日,南段海堤胜利竣工,并和北段海堤紧密连接在一起,宛若一条黄色的巨龙,巍然横卧在海岸线上。整个南北两段工程历时77天,共挖土150多万立方米,出动民工2万多人次。8月23日,当水位比1939年还高的大海啸再次来临时,面对狂涛,新堤巍然挺立,岿然不动,人畜田地安然无恙。 军民携手,众志成城。宋公堤的筑成,实现了“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著名作家阿英发表《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的纪实文章,一时宋公堤享誉省内外。海堤筑成后,当时有人提议此堤以黄克诚的姓名命名,黄克诚不同意,他说,新海堤是在宋乃德县长亲自领导下修成的,如要命名,那就叫“宋公堤”。大家认为他的话有道理。从此,“宋公堤”的名字传遍沿海地区,传遍苏北,载入共产党、新四军的光荣抗战史册。当时一首“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的歌谣,被人们一直吟唱至今。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