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阜东县委 中共阜东县委旧址位于今东坎镇阜东巷12号。 1940年10月7日,八路军第五纵队1支队3团和支队直属机关解放被日军占领的东坎。同月,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随后,在东坎设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东北行署,作为阜宁县政府的派出机构。12月,中共阜宁县委决定,在东坎建立中共阜宁县委东北工作委员会,作为县委在东北地区的工作机关。194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将阜宁县东北行署辖区从阜宁县划出,建立阜东县(今滨海县),分别成立中共阜东县委和阜东县政府,邹屏任县委书记,唐克任县长,县委、县政府分署办公。阜东县委成立后,下设组织部、民运部、军事部等机构。办公地点设在东坎镇商人张芝盘的22间闲置房屋中。1943年2月19日,日军侵占东坎,县委机关被迫撤离至孙大墩(今陈涛乡辛庄村)等地。1943年12月14日,日军从东坎撤退,县委机关搬回至原址 中共阜东县委旧址现存6间房屋,均为青砖小瓦结构。
阜东县政府 阜东县政府旧址位于今东坎镇阜东中路。 1940年10月,东坎解放。194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将阜宁县东北行署辖区从阜宁县划出,建立阜东县,县政府机关设在当时的东坎东大巷(今阜东路)的镇江会馆。镇江会馆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共有房屋百余间,因1943年日军侵占东坎和1946年国民党部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县政府两次搬到尚庄、前案、李三庄、大小桃园等地办公,待敌军撤退后,便又搬回镇江会馆。1947年冬至1948年春夏,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也曾在此办公。1960年,县政府机关陆续搬往新建桥南新址。阜东县政府房屋已全部拆除,原址现为五金市场。
篆河小学党支部 中共滨海县篆河小学支部旧址位于今正红镇篆河小学内。 192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派李林、陈璞、钱福海、郭干祯、王家祥等人到江北组织农民暴动,发展党的地下组织;12月,李林等人在阜宁县獐沟区篆河一带,秘密发展篆河小学的教师唐泰初、张凤吾、丁居五入党,建立了中共篆河小学支部,成为阜宁县东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唐泰初任书记。党支部成立后,组织进行了一系列党的地下活动。抗战爆发后,郭干祯领导的支部党员继续进行党的秘密活动,发展张效忠等人入党,暗中组织獐沟、篆河的教师和贫苦农民与刘姓地主进行斗争,壮大了抗日力量,组织发展苏北抗日同盟会、农民协会等。1940年,郭干祯联络众多有志爱国青年,组建了射河大队武装并任负责人,开展保卫家乡和抗击日伪军的斗争。在活动经费最困难的时候,他将继承大伯父的遗产10多亩柴滩卖掉,无私奉献作为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中共滨海县篆河小学支部旧址为仿古式建筑,砖木结构,青砖小瓦,保存完好。1980年7月,中共滨海县篆河小学支部旧址被滨海县政府公布为滨海县文物保护单位。
盐阜区第二联立中学 盐阜区第二联立中学旧址位于今蔡桥镇二联中村东墩小学内。 1943年夏,中共苏北区党委作出决定,在阜东县创办盐阜区第二联立中学,吸收社会文化青年,经过学习培训,直接输送到革命队伍。同年秋,学校筹办,校址选在位置偏僻、远离敌据点的东墩子左姓地主庄园内。阜东县文教科长熊梯云兼任校长,副校长由阜东县文教科副科长王启宇兼任。1944年春学校开学,1945年7月更名为盐阜区盐垦专科学校,同年10月易名为苏北皖边区农纺专校。办学期间,熊梯云带领全校师生以延安抗大为榜样,实行“以劳动换智力、以生产养学校”的办学方针,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办学道路。1947年底,学校校舍被驻阜宁县城的国民党五十一师一部和地主还乡团放火烧毁,次年春停办。短短几年,盐阜区第二联立中学培养了1500多名人才,其中有一大批热血学子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兴亡出生入死。学校受到苏皖边区政府的高度评价,成为苏北教育战线上的一大创举,从而谱写了苏北教育史上新的一页。2002年8月,盐阜区第二联立中学旧址被滨海县委公布为滨海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12月,盐阜区第二联立中学老校友在第二联立中学旧址处建立纪念亭一座。
阜东青工剧团 阜东青工剧团建团旧址位于今东坎镇阜康社区居委会。 1945年春,中共阜东县委为巩固扩大根据地,发动军民加强对日战斗,提出要在东坎建立文艺宣传组织。中共东坎区委研究决定,以原有职工宣传队为基础,从青年抗日救国会和妇女抗日救国会中选调一批文娱骨干和积极分子组建地方剧团。经过筹划,1945年4月26日,在东坎堂子巷李家堂屋内召开建团大会,区委宣传科陈乃竟主持会议,正式成立阜东青工剧团。剧团成立初有26人,到1948年春,改建为东坎区文工团(简称“东坎剧团”),人员扩大到60多人。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先后共160多人参加剧团。剧团设正、副团长,分戏剧、文宣、总务3个专业组和一个小型乐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阜东青工剧团为党和军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人才。从1945年至1953年,剧团先后有29人参军,78人被选拔为干部,分别派往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
庞友兰、杨芷江故居 庞友兰(1874-1947),清末举人,住今东坎镇阜东中路,辛亥革命后弃官回到故里。1941年1月,庞友兰受刘少奇、陈毅邀请,共商抗日大计;2月,阜宁县参议会在硕集乡召开,庞友兰被选为副参议长。10月任阜东县参议长,在中共阜东县委领导下,他在动员民众抗日参军、拥军优属、借粮献枪、减租减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2年10月,当选为盐阜区参议会副参议长。1943年2月19日,日军侵占东坎,庞友兰拒绝担任伪职,全力为共产党办事。其故居已遭损毁,现址为市民活动场所。 杨芷江(1890-1947),祖居滨海港镇东杨庄村,1914年毕业于安徽公立专门法政学堂法律科,曾任塞北关监督等职。1933年杨芷江回归故里。1939年,强台风过境我县,致生海啸,民不聊生,他募得大米数百斛运回,以解灾民燃眉之急。1941年,他向抗日民主政府阜宁县县长宋乃德提出“还民枪以安民心、修筑海堤以定民心、创办盐场以稳民心”的3条建议,宋乃德采纳施行后,收效甚好。皖南事变后,刘少奇、陈毅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杨芷江曾作为爱国士绅应邀至盐城共商事宜。1941年2月,被选为阜宁县副参议长, 10月任盐阜参议行政委员会委员。1941至1942年日军扫荡期间,贺绿汀、邹韬奋以及黄克诚夫人唐棣华等都曾被安置到他家。 链接:硝烟中诞生的人民政权阜东县 1940年,黄克诚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亲自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12000余人,由冀鲁豫南下豫晥苏地区。当年10月初,在西坎击溃国民党二旅和税警团以后,10月7日胜利解放东坎,旧阜宁县全境获得解放,同时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县境解放后,各种反动势力拼命反扑,反动地主四出活动,聚集反动力量,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加强对阜宁县东北地区的领导,阜宁县政府在东坎设立派出机构东北行署,直接领导旧阜宁县二区(东坎区)、三区(八滩区)、六区(五汛区)、十一区(六套区)、十二区(獐沟区)部分地区的抗日救亡和行政工作。同年12月,中共阜宁县委决定以东坎为中心,建立中共阜宁县委东北工作委员会,作为县委在东北地区的工作机关,直接领导二区、三区的全部和六区、十一区、十二区部分地区党的工作及行政工作,领导东北地区人民进行生产建设和支援前线等工作。 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被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反动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要将其扼杀在初建时期,期间,五汛区队内暗藏的敌人杀害了东北行署民政课长路健,八滩区队内暗藏的匪徒绑架区长陈振东,严刑拷打后将其杀害。郭集地主勾结伪军杀害了区委书记陈涛,阜东地区人民实行以牙还牙、坚决镇压的手段,我党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全县治安状况日趋好转,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1941年9月,中共盐阜区委为强化阜宁县东北地区党政领导,决定成立阜东县,以原东北行署所辖区域,从阜宁县划出,北以废黄河、中山河为界,西至冈敦套,东至黄海,南至射阳河,土地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居民86853户,人口410819人,邹屏任县委书记,唐克任县长,并将辖区重新划为10个区。从此,一个新的县级政权在黄海之滨诞生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展生产、参军支前都作出重大贡献。1949年11月,阜东县与原滨海县合并,取名为滨海县。1966年3月响水县划出。县名虽经几次变易,但县委始终正确领导全县人民卓有成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