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在抗战中建设发展党组织
 
作者: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4521 发布时间:[2015-8-21]
    抗战中的滨海党组织,在盐阜地委、阜东县委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领导县境抗日战争的先锋队。

组建发展基层党支部
  
  县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篆河小学党支部,是由黄效白、郭干祯等人在1927年12月创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党支部的建立,对县境共产党人的革命工作和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四·一二”******政变后,上海众多共产党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192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成立江北特别委员会,指定李林、陈璞、钱福海、董小八、郭干祯、王四、姜维山、王家祥8人到江苏长江以北一带从事党的活动,李林等人由南通来到阜宁,开展地下斗争,发展党的组织,不久建立阜宁县城厢小学党支部和滨海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篆河小学党支部,接着又建立盐阜区第一个地下县委——中共阜宁县委,李林任书记,王家祥、黄效白、唐泰初、张凤吾、钱福海、王四、陈璞、姜元之等人为委员。阜宁县委大力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先后建立三岔、蔡桥、大洼、刘锅、如来庵、五汛港、四汛港、大汛港和花坎、徐小尖等党支部。
  抗战爆发后,各基层党组织更加积极地开展党的秘密活动,继续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在阜东县委领导下开展积极有效的抗日斗争。1941年下半年,围绕创建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这个中心发展党组织,到1942年春,全县党员由抗战初期的几十个人发展到2296人。1942年,在开展民主、减租和生产运动中,教育培养和吸收积极分子入党。同年夏,全县党员增加到3184人。1943年,在组织反扫荡、反伪化的斗争中,吸收先进分子加入党的队伍,至年底,全县已建立158个党支部、47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673人。1944年至1945年上半年,在开展对日本侵略军的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其时,全县党员数达4807人,广大党员及其基层党组织成为抗战的先锋,体现了“三个最”的优势,即意志最坚定,决心将日军赶出滨海;行动最坚决,组织抗日队伍与日军进行顽强战斗;抗战最彻底,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投身党的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去。
  
建立阜东县委和区域党组织
  
  1940年10月初,八路军一部南下阜宁、盐城期间,原中共苏皖区第二、三、地委成员随军进驻阜宁,并在阜宁东沟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中共盐阜地委,领导盐城、阜宁、淮安、涟东4县党的工作。1940年2月,经苏皖第三地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共阜宁县工作委员会。同年5月,又将中共阜宁县工委改为中共阜宁县委,刘岳任县委书记。
  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抗日斗争的领导,1941年9月,中共盐阜区委决定并报经中共华中局批准,将阜宁县东北行署所辖区域从阜宁县划出,组建阜东县。中共阜东县委正式成立。阜东县委下设秘书室、组织部、民运部、社会部、军事部等工作机构,后增设宣传部、敌工部,阜东县范围辖原阜宁县废黄河以南、射阳河以北、岗墩套以东、黄海以西的一区、十一区一部,六区、十二区大部,二区、三区全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阜东地区党组织恢复早、发展快,在阜东县委的领导下,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基本遍及县境整个地区。阜东县委和基层党组织成为领导滨海地区抗战的坚强核心,积极从事爱国抗日斗争,使劳苦大众看到了国家的前程和民族的希望,为党的主力部队开辟盐阜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
  
加强党的队伍建设
  
  为了把广大党员和每一个党员干部培养成抗战的先锋战士,党组织重视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党员干部。
  吐故纳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阜东县委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展工农兵学商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县境从1941年下半年到1945年下半年的4年时间里,党员由不足百人发展到4807人,建立基层党小组近500个,发展党支部158个,有力壮大了党的队伍。全县各级党组织在吸收各阶层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的同时,对混进党内的地富分子、敌特奸细和严重违法乱纪的党员,发现一个清洗一个,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在1943年的党支部整顿中,五汛区洋南乡党支部28名党员中,1人被开除党籍,5人受到留党察看、撤销职务的处分;该区四汛乡党支部26名党员中,有13名被清洗出党。华成区一区长因犯贪污、受贿罪,1944年8月,经盐阜地委批准,开除党籍,撤销区长职务,交司法机关判处3年有期徒刑。
  开展整风,强化党的思想建设。1942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阜东县委根据盐阜地委的统一部署,在县境反扫荡、反伪化斗争取得胜利、形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于1944年6月作出重新开展整风的决定。县、区成立整风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区委书记担任整风委员会主任,制订整风计划和学习制度。学习文件,自学为主,提高认识,联系实际,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由于各级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带头对照检查,大胆开展批评,整风运动进展顺利。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广大党员干部丢掉了包袱,增强了党性,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作风,心情更加舒畅,斗志越发昂扬,为坚持敌后斗争、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着力培养和造就党的干部队伍。当时,处于初创阶段的阜东县抗日民主政权,面临的一个严重而又突出的问题,就是干部特别是地方干部不足。各级党组织重视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培养干部的途径:一是进学校培训。盐阜区创办一所以培训区、乡行政干部为主要目标的行政学院。仅1942年就培训3期学员,每期100多人。第一期结业时,被分配到阜东县的就有季龙、张子雄等10余人。阜东县1941年新办一所抗大式的干部培训学校,有78人受训。1943年,阜东县委举办两期党训班,有区委委员、乡长等150人参训。同年10月,县政府举办一期乡长训练班,学员58人,学习政治、军事和工作业务,历时35天。各类培训班为地方培养一批思想纯正、政治坚定、业务熟练的干部。二是在抗日斗争的实践中锻炼。对一些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通过交任务、压担子,在斗争实践中增长才干。参加工作的干部,大多是20岁左右的党员或青年,有满腔的政治热情,虽识字少、生活待遇低,但他们一心扑在抗日事业上,不叫苦累,凡是上级交代的任务,不管困难多大都千方百计完成。干部本身对学习也抓得紧,即使在环境险恶、机关经常流动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学。在农民家里,在田间、河边、树下,时常可以看到干部在读书、看报、做笔记。通过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到1944年,全县县区、乡行政干部由建县时的百余人增加到264人,成为坚持在抗日斗争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设立东北行署
  
  人民政权是人民的主心骨。1940年10月县境解放后,党和政府顺应民心民意,在阜东县所辖的东坎镇设立县政府派出机构——东北行政区和区基层政权,领导县境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反伪化除奸斗争、生产自救和支援前线等工作,人民政权为领导全县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10月下旬,中共盐阜地委决定,成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宋乃德任县长,县政府下设民政、财政、教育、司法4个科。
  10月底,阜宁县政府在东坎镇设立县政府派出机构——东北行署,具体领导阜宁县二区(东坎区)、三区(八滩区)、六区(五汛区)、十一区(六套区)、十二区(獐沟区)的抗日行政工作。第一任主任顾光明,继任王伯谦,第三任宋秋潭。阜宁东北地区1941年9月从阜宁县划出,成立阜东县。阜东县各区陆续建立区公所,由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委派各区区长,一般由当地有声望的进步人士担任,二区区长胡立甫、三区区长王云祥、六区区长江栋、十一区区长张金光、十二区区长孙直农。乡保一级基层政权基本延用了原有的人员。

建立区级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9月至年底,阜东县先后建立潘荡区、糜滩区、八滩区、五汛区、獐沟区。1942年2月,成立八巨区;1942年4月,建立三坝区、华成区;1942年5月,成立滨淮区;1942年6月,建立东坎市区(1945年12月,改为东坎区)。至此,全县共组建10个区,每个区都建起区委会和区署,领导所属区域的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斗争。1945年3月,阜东县委、县政府根据盐阜区行政公署《关于废乡建村划小区开展普选运动的决定》,将全县10个大区划为潘荡、天场、条淮、大套、桃园、广垛、郭集、大洼、前案、王庄、七顷、八滩、宋尖、正兴、振东、苇荡、五汛、蔡桥、北坍、条洋、华成、鲍墩、千秋、獐沟、黄浦、射北、复兴、长兴、滨淮、杨庄、坎北、三坝、陆集、东坎34个小区,同时建立34个区委、区署。全县建立500多个行政村。

对基层政权实施改造
  
  阜东县的基层政权原在旧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基本上保留原乡、保制及旧政权人员,具有临时的统一战线性质。这对稳定根据地开辟之初混乱的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根据地各项抗日建设事业的逐步推开及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实施,受阶级本能的驱使,一些旧政人员与抗日民主政府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现有乡长、保长多系国民党韩德勤部在苏北统治期间留下的人员,50%以上系地主、富农。这些人掌握基层政权后,许多人或是消极抵制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或是暗中勾结土匪、流氓进行捣乱,或是与反共派韩德勤部串通,破坏根据地民主建设。1941年5月9日发生的原阜宁县六区(五汛区)代理区长(原国民党六区助理)刘辅庭,组织枪杀阜宁县东北行署民政课长路健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类似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开展。
  为了彻底实施民主政治,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建立与巩固抗日根据地,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盐阜区行政公署和中共华中局的指示,于1942年春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基层政权的改造工作。
  当年3月,县委副书记尹阿根带领7人工作组,在八滩区卫北乡实行乡选试点并作经验介绍,然后,运动便在全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起来。12月10日,县政府印发《乡选委员会组织法》《乡选举法》《乡选工作步骤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关于乡选中人民检举事件的处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选举的方法步骤是:由县抗日民主政府派员到基层,召开乡保长、士绅、青年知识分子、农救会干部座谈会,宣传乡选意义及新政权的组织方法,产生民主选举筹备委员会;召开民众动员大会,以标语、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群众;编好公民小组,各组推选代表。举行预选乡行政委员会委员大会,召开新乡公所成立大会。在选举中,清算旧政权工作人员中的各种歪风邪气和罪行,罢免他们的职务,取缔旧的压迫人民的工具——保甲制,真正建立以劳苦大众代表占优势、体现民意、还政于民的新型基层政权。仅潘荡一个区,就将原8个旧乡政权改建为19个新乡政权。这样,更便利于人民群众参加政权工作,管理好政府。通过基层政权的改造,干部队伍的阶级成份发生较大的变化。据统计,原基层政权中地主、富农由42%降至20%左右,而贫雇农、中农所占比例则上升到70%以上。
  1943年1月8日,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行政会议顺利通过了《乡政人员公约》《公民公约》和《拥军公约》等一系列文件。如《乡政人员公约》的具体内容,就是“十要十不要”:一要依靠人民,不要脱离群众;二要熟悉民情,不要捧上压下;三要刻苦耐劳,不要吃喝嫖赌;四要办事民主,不要行徇私情;五要公正廉洁,不要贪污受贿;六要顾全大局,不要包庇坏事;七要贯彻法令,不要违法乱纪;八要以身作则,不要仗势欺人;九要努力生产,不要轻视劳动;十要虚心学习,不要自满骄傲。这些内容,为乡政人员规定了行动准则,进一步从制度上保证新政权的健康运行。
    阜东县基层政权的改造,有力地削弱了地方封建势力,劳动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这对贯彻实施党的各项抗日方针政策、推进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

民主政府对老百姓负责
  
  人民政府为人民。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县、区政府一方面发展人民武装,实行军民团结,组织统一战线,积极有效地打击日军侵略者,一方面发展生产,稳定市场物价,凝聚民心民力。
  1943年2月19日,侵华日军第3次占领东坎,新四军主力部队跳到了包围圈外,伺机打击日伪,县、区政府只有农村基层少数“模范班”在活动。在这样一个大敌临头的时期,坏人造谣惑众,一时市场粮价猛涨,“抗币”信誉大跌,县长宋乃德与署、区干部到射阳河边的徐小尖找刘一龙先生商讨办法。此刻,刘先生正以私人资本作掩护,在徐小尖兴办机械碾米厂,专门加工公粮供应给军队和地方政府。刘一龙认为,挽回抗币信誉不是单纯的不让老百姓吃亏,更重要的是要安定根据地军民的心,让百姓们相信日军在中国是短命的,扫荡是暂时的,困难是短时间的,要保护粮食一粒也不能落到敌人手里。他说:“目前我们盐阜区有一大批公粮,这些粮食也是敌人急需获取的重要战略物资,打埋伏、坚壁难免不被敌人发现,最好是分散到群众手里,喊明了价格比市场低一两个‘子’,任何钞票都不用,专收抗币。这样一来,我们收回了抗币,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共产党抗日民主政府为老百姓着想,既提高了民主政府的威信,又保存下了粮食。等扫荡结束,群众对抗币的信任提高了,再买回粮食。”
  针对这样“一箭双雕”的策略,宋乃德等署区干部顾不上休息,立即召开各区乡领导会议,将这个计划作了部署。短短半个月时间,盐阜区的公粮基本上全部抛出,收回了大量抗币,群众称之为“以物抵币的抗日”,普遍称赞“共产党不管什么时候都想到了老百姓的利益,人民政府真是我们自己的政府。”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