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由找多了啥也干不成
|
作者:马治东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271 发布时间:[2015-4-2] |
在基层工作,不免要处理各种难题。今天,既要干净又要干事,呼唤着执政新境界;既要调结构又要稳增长,需要学会适应新常态;既要触动灵魂更要触动利益,考验着改革的担当和魄力。 在这个时候,尤其要防止一种倾向:一事当前,总是先强调客观原因,困难摆出一大堆、理由罗列一大筐。推进改革,总觉得时机“不成熟”,不妨再等一等、看一看;促进发展,认为经济形势“不好”,干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于是,“为官不易”成了“为官不为”的借口,发展机遇也在心安理得的“理由”中悄然溜走了。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分析客观原因,做到未雨绸缪,这些都是必要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如果最后只剩下畏难情绪,这也不敢干,那也不想干,就走入另一种误区。“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一味地害怕困难、回避矛盾,各项工作将停滞不前,干部自己也会一事无成。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借口都是成功之敌,理由找多了什么事也干不成。 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方法;不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理由。干成一件事,需要从多个方面想办法,从多个角度找出路;而不想干一件事,往往找出一条理由就够了。可以说,找理由比干成事容易得多,因为前者坐而论道就行,后者则需要勉力躬行;前者一劳永逸,后者则需要久久为功。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事实上,对于致力一方发展的领导干部来说,困难什么时候都有,但如何面对不利因素,体现着能力,展现着担当。一个领导干部,把可能变为可为,这是本职;把可能变为不可能,这是失职;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本事。而一个地方的跨越发展,恰恰就是在对“不可能”的挑战中成就的。60多年前,笃信中国共产党“经济上只能是零分”的西方,今天谈论最多的是中国的经济成就;30多年前,在被国际舆论形容为“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的艰难条件下,我们实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擘画,也有无数基层干部的奋斗,将不利转化为有利,让不可行变为可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今天,我们实现转型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这一进程中,不能期待一本万利的好事,不能指望一马平川的成绩,不能幻想一帆风顺的发展。相反,既要习惯与新挑战相处,更要学会与新困难共舞,把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作为开拓前进的垫脚石;把解决问题的触角,深入到发生问题的根源之中。换句话说,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必须负的责,迎着风险也要担。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少从外在方面找借口,多从自身方面找出路,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难得的发展机遇,善于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这才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素质。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