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鞭炮声里的文明思量
|
作者:吕晓勋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361 发布时间:[2015-2-10] |
近日,一张两位穿着工作服、站立在寒风中举着心愿卡的老年环卫工图片,在朋友圈中被刷屏分享: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谢谢体谅!这张图片转发很广,很多网友表示全力支持。 不过,随之而来的一张图,让人颇为矛盾。一位低着头沉思的卖鞭炮大爷,被配上了旁白:请大家多买点可怜老人卖的鞭炮。有人由此发问,如果同时面对这两位老人,鞭炮到底买还是不买? 类似的道德链条,如果接着往下链接,我们还能列举好多。在这些道德困境的背后,其实有着共同的文明指向:过年应该放松开心,不过在自己快乐的同时,不妨多体谅一下别人的难处。与人为善,放之于公共场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管好自己,不给他人添麻烦。 对此,有人可能会反驳,过年放鞭炮,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习俗。这个时候不放,还过什么年啊?再说了,环卫工在春节期间打扫卫生,是工作的一部分,就像医院有医生、派出所有警察,一些特殊岗位过年有人值班是不能避免的。 诚然,放鞭炮是年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形式,它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美好的向往。现实中,禁放在不少地方之所以难推行,主要原因还是有违“鞭炮不响不成年”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这种源于农耕社会,颇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城市快速发展、人群愈加密集的今天,正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火灾、空气污染、突发事故……再加上为此投入的宣传防护、治理善后成本,综合考量起来,鞭炮声响背后的社会成本并不低。 这种传统和现实的纠结,正说明对待烟花爆竹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需要统筹兼顾方方面面的因素。简单的一刀切,往往会引起民意反弹。因此,在加强管理、确保安全的同时,也应采取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凝聚更多文明共识,积极引导人们依法、文明、安全燃放烟花爆竹。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