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租车不能再搞“饥饿管理”
|
作者:知庸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2122 发布时间:[2015-1-13] |
年年打击黑车,今年打到了招车软件里。不少地方申明,私家车不能跑出租,这是现行规定;挂靠到租赁公司,通过招车软件拉活,那也还是黑车,照样得打。至于租车公司的车,用派遣司机的方式打“擦边球”,提供类似出租车的服务,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说法,没往黑车堆里算。 对打击黑车,赞同,法有禁止不可为;“擦边球”再看看,更赞同,法无禁止即可为。打与不打,都合章法。但是,倒是想问一个问题:黑车也罢,“灰车”也罢,这些车是靠什么生存的呢? 笔者以为,供需失衡造就的“打车难”、服务差,是“专车”生存的重要土壤。网络招车,就是靠满足老百姓迫切而多元的打车需求挣的钱。 黑车不打印发票,出事了又没保障,乘客不知道吗?知道。但有什么办法?正规车不好打啊!越着急办事,出租车越没影儿,好容易盼来一辆,车还扬长而去,根本不搭理你,让你顿起“过尽千帆皆不是”之叹;好不容易拦住一辆,司机不愿跑,你坚持要上,一路上等着看人脸色吧……这样的场景,生活中并不罕见。 很多城市,人口在噌噌上涨,而出租车总量几乎没怎么涨。由于各地执行的都是出租车准入制度,这还引发了公众对管理部门的猜想:不会是人为制造短缺,好拍卖出好价钱吧?猜想可能并不符合实际,却很难有效反驳。 许多人呼吁,在出租车领域应该深化改革,让市场发挥作用,只做必要的资质审核,不限制数量,让竞争去达到平衡。说实在话,是要按这个方向努力了。当然,也允许有一个过程。因为准入制已经形成了现实利益结构,一个车牌几十万,一夜之间全不算,能行吗?这个庞大群体的利益也不能不顾及。 网络招车的出现,其实为解决这一痼疾提供了另一条路。初期,它盘活了既有资源,乘客一个信息发出来,一片区域内的司机谁想拉谁抢单,供需接上头,总数虽没增加,可实际供给增加了。然后,再推出“专车”服务,瞄准中高端需求,也往大盘子里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大刀阔斧的改变如果短期内难以启动,就要给点滴改变一定的空间。 网招“专车”挣的什么钱?挣的就是正常出租车服务缺失的溢价。光做减法不做加法,这个减法的正义性就不够,效果也不会好。老百姓的旺盛需求,我们主管部门不能视而不见,出租车不能继续再搞“饥饿管理”了。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