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县沿海工业园了解到一连串的数据:该园预计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开票销售160亿元,同比增长9.7%;规上工业入库税收7亿元,同比增长39.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62元,同比增长19.5%;自营出口总额2.2亿美元,同比增长45%……今年,沿海工业园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成果已全面显现,园区主要负责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表示全年收官临近,园区将全力冲刺,进一步扩大发展成果。
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
“园区100多家企业中,规上工业销售超亿元企业55家、规上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0家,骨干企业对园区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告别经济指标的粗放型增长,沿海工业园走出了一条培植骨干企业、向骨干企业要效益、在骨干企业谋创新的发展之路。在该园近年培植的50多家骨干企业中,吉华公司1至11月份已实现销售16.8亿元、税收2.06亿元,预计全年实现销售18亿元、税收2.2亿元,稳稳占据“盐城市第三把交椅”的位置;长海公司与苏普尔公司分别实现销售7.98亿元、7.34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都将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骨干企业对园区支撑作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创新。今年以来,普信公司通过美国FDA、WHO—PQ现场核查,获得了全球医药市场通行证,是盐城首家同时通过这两大组织现场核查的企业;吉尔多肽获得国家药品生产许可证,填补我国疑难杂症治疗难题技术空白;清泉公司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是该园的第二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也是我县第三家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企业……种种迹象表明,企业转型步伐加快,运行质量和发展势头进一步看好。
有效投入逐步向设备、工艺倾斜
今年以来,沿海工业园新开工项目9个,新竣工项目8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8亿元,其中设备投入11.7亿元,占总投入的65%,设备投入在园区总投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重。 随着新的《环保法》《安全法》的出台施行,国家对环保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园区及企业从提升本质安全度、提高环保水平上入手,将投入的重点逐步向技改扩能、设备更新上倾斜。一方面,由该园牵头,累计投入超5亿元,治理废水特征因子企业26家、优化生产工艺企业6家、新上废气焚烧装置企业11家、改造废气治理设施企业24家、升级生产辅助设备企业45家,并完成“一企一管”、污水处理三期扩能等配套工程,园区生态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企业开始将技改扩能、增加设备投入转换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今年3月份落户沿海工业园北区的江苏馨瑞香料有限公司,是由全球最大的香精香料生产商——瑞士奇华顿公司与江苏新化公司合资组建的一家大型企业。该公司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又投资4000万元进行技改扩能,以满足市场需求。无独有偶,吉华公司新上的4万吨/年H-酸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改进传统工艺,废水排放量减少了85%,有效降低了环保运行投入成本,被列为2014年国家清洁生产示范应用项目。尝到环保投入带来的经济、环境、社会回报的甜头后,吉华公司还计划投资6亿元,通过系列连续法工艺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废水、废渣的高效治理和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沿海工业园还有一大批中小型企业,放弃了以往盲目的生产要素投资,继而转向绿色生态的设备投资、工艺投入,有力推动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
链式招商促使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相对于前几年的遍地撒网,捡到篮里都是菜,现在以商引商,利用园区既有的商圈资源,通过企业的口碑相传吸引投资者,招商的效果有效提升。今年我们在推进以商引商时,更加注重了招引项目对园区产业链的链式补充,保证招一个特大项目带出一套产业链、招一个中小项目补充一个产业链环节的效果。”园区招商部门工作人员说。 数字是对招商效果最好的证明。今年以来,该园新引进项目10个,其中重大项目5个,协议总投资约38亿元,美国陶氏、瑞士奇华顿等世界五百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相继入驻。浙江医药、上海宝龙、云南冶金集团等重要客商先后来园考察。 不仅如此,沿海工业园还根据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优质项目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上海创诺、浙江昂利康、上海宝龙,有的是园区的既有投资商,和园区企业产品的互补性很强;有的与园区企业保持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属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基于对以上因素的考量,3家企业最终集中签约滨海医药产业园,总投资5.5亿元,分别建设开发3个成品药项目,此举将填补我县成品药生产和研发领域的空白。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