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坦坦荡荡走基层
|
作者:耿联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381 发布时间:[2014-5-7] |
“下基层说你装模作样,不下基层说你官僚主义,如何才是好?”最近,一些地方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扫大街、坐公交车、访贫困户等,网上常有“作秀”的质疑声、批评声,让一些党员干部也陷入了困惑。 勇于直面质疑批评,科学分析质疑批评,妥善回应质疑批评——这应是当下党员干部改作风需掌握的基本功,也是对我们作风建设的一次现实考验。 有人说,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开放以及传媒手段和资讯渠道的多元,我们已进入一个众声喧哗的质疑时代。这个定义是否准确姑且不论,看待问题会有多重视角、会产生不同观点意见,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走基层、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是中央对各级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也难免有不同声音,党员干部应容得下刺耳的话,保持定力不动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与此同时,面对质疑和批评,还需要不断反思,听懂质疑批评声背后的期许。网友质疑批评一些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的一些举动是“作秀”,或许是冤枉了这些干部,但说这些干部过去深入基层不够,或许也不冤枉。因此,此时的批评,与其说是对这些看似突兀举动的批评,不如说是对部分党员干部过去很少深入基层的批评。党员干部应从刺耳的批评声中,看到作风建设的紧迫,看到作风建设与群众期待之间的距离。 个别党员干部走基层,在“走”的形式上动脑筋搞“创新”,甚至追求“新招式”,以期让人“眼前一亮”,无疑陷入了另一误区。尽管时代变迁,党员干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也在变化,但好的作风传统仍不能丢,“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的务实精神不能丢。焦裕禄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做法简简单单却实实在在,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弘扬。 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关键在一个“入”字,不仅要进村入户,更要融入群众生活,进入群众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实”字上下功夫,带着真情去,带着“赶考”的任务去,带着问题回,带着民意归;既要善于办实事,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办些实事。同时还要在“常”字上下力气。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常下基层、常露面,群众才会见“官”不怪,才会消弭一些误会或偏见,才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才能让更多的党员干部接上“地气”,消除“官气”。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