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县沿海工业园创新驱动打造升级版
|
作者:魏军之 陈旭 杨东波 来源:滨海报 浏览次数:1687 发布时间:[2013-8-1] |
近年,县沿海工业园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放大技术和人才聚集的“马太效应”,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火炬滨海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省科技厅授予的“江苏省滨海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江苏省滨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江苏省新材料科技创业园”等称号,在江苏乃至国内有了一定知名度。 科技招商排头先行。把项目准入门槛锁定在世界500强、国内行业50强、大型跨国集团、央企国资、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等高层次的企业,坚持非高新技术企业不招、非高新技术产品不招,重点引进有核心专利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行业内能够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和项目。引导和鼓励现有小企业挂大靠强,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园区有上市公司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个、授权发明专利100多个。 人才引进同步跟进。以产业打造人才战略新高地,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和服务力度,人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该园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去年底,该园有博士30人左右、硕士60人左右、省“双创人才计划”5名、“博士集聚计划”1名、“千人计划"专家2名。今年上半年,又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名,申报省“双创人才”7名、省“博士集聚计划”4名。创新思路,以多种方式灵活运用来自高校、中介机构及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源,使近100名专家和2000多名大专以上科技人才为企业开展服务。其中,南大滨海低碳产业研究院研发团队共4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占70%,博士学位13人。 平台搭建孵化提升。有效整合科教资源,积极搭建技术平台,先后与6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南京大学滨海低碳产业研究院、吉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京工业大学滨海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新材料公共检测分析中心、沿海工业园新材料科技创业园等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园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4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 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深入推进科技服务工作,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几年,该园累计获得12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7个,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获得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个;拥有国家发明专利98件。在该园良好的孵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医药公司拥有自己的技术核心竞争力。新材料产业中,德纳公司CS-12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清泉公司MACM合成材料自主研发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鼎龙公司自主研发的PBO纤维产品打破了日本对我国的封锁,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南大滨海低碳产业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型磁性树脂及其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和产品的垄断。 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始终是重要支撑。县沿海工业园将继续以科技为梯,用更开放的胸襟,聚集优质要素,创新驱动,步步登高,不断为滨海的腾飞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科技创新,“东部沿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基地”将指日可待。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