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助学爱无疆———县关工委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纪实
  开展扶贫助学,是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县关工委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工作,多措并举为贫困青少年、贫困学生家庭脱贫助力,每年筹资560多万元,精准资助50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改变了这些孩子及其家庭的命运。
  为切实解决我县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县关工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建立扶贫帮困助学工作的长效机制,与县教育局、镇(区、街道)关工委每年联合开展一次“寒门学子”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以学校为基础,村级为依托,关工委为助手的三级扶贫助学联动网络。为有针对性、有效性地开展爱心助学工作,县关工委根据调查收集的信息,将贫困家庭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助学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积极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奉献爱心,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把贫困助学活动落到实处,形成全社会共同帮扶贫困学生的工作格局。
  倡议爱心捐款。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县发出“爱心助学一元捐”的倡议书,倡导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带头捐赠一元钱,为贫困学生献出一份爱心。全县上下从一元钱捐起,仅一个月时间,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资达80.8万元。在此之后的每年中,捐款总数不断上升。涌现出像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捐赠87万元,个体户王鹤春捐赠15万元等典型。
  带头“结对认亲”。全县关工战线上2600多名关工委主任、“五老”人员带头“结对认亲”。每人认养一名贫困家庭青少年儿童。在他们的带动下,“结对认亲”迅速掀起高潮。曾在滨海扶贫的来自江阴市的11名工作队员,不仅每人认养一名贫困儿童,而且还通过《江阴日报》发起到滨海“结对认亲”的倡议书,很快得到江阴市人民的热情响应。从江阴市市长到普通的机关干部,到我县贫困家庭“结对认亲”的达1200多人。家住坎北街道沙庄村的张海燕、张海云、张海婷三姐妹,因无情的病魔相继夺去了她们父母的生命。她们只好与唯一的亲人70岁的爷爷相依为命,因爷爷无力支付学费,她们辍学在家。江阴市老干部蒋玉伍“结亲”相认她们三姐妹为“女儿”后,特地从江阴驱车送来衣服和现金,让三姐妹重返课堂。并定期来看望女儿,给予帮助,直到她们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牵手企业助学。县关工委通过走访相关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联谊活动、进行实地考察等途径,动员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扶贫济困的爱心队伍中来。据统计,目前志愿加入捐资助学的企业已达38家,每年捐资总额达到360多万元。县沿海工业园在县关工委的协助下,于2007年成立了慈善基金会,首次捐赠爱心助学启动资金1000万元,每年划出30万元用于资助150名新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已持续9年,累计发放助学资金270万元,资助了1350名贫困大学生。普信药业公司每年捐资50万元,资助100名贫困学生,已连续捐赠5年。康达医院每年拿出5万元对品学兼优、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资助,这一活动已持续了12年。滨海农商银行从2013年起,每年春节前都要举办一次“情系贫困生,冬日送温暖”活动,发放助学资金30多万元,对120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打好“组合拳”。县关工委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打好扶贫助学的“组合拳”。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开展专项教育扶贫资金200多万元,实施对贫困青少年的帮助;县教育部门发动1100多名在职、退休女教师和其他系统退休女职工担任贫困学子“爱心妈妈”,为他们提供生活、学习方面的资助。随时实施帮助。县人社部门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职教优势,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帮困、助学、促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县民政部门将贫困学生中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全部纳入“五保”救助范围;县残联组织认真做好扶残助学工作,让符合条件的残疾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团县委、县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深化“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项目实施,让2000名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子女、濒临辍学女孩重返校园。2017年,县关工委与原县卫计委提出让社会孤儿和家境困难儿童享受医疗免费服务,得到县委的大力支持,为657名孤困儿童享受免费“爱心医疗卡”。 
  在全力做好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同时,县关工委还一直致力于为贫困家庭人员就业和创业提供服务,通过标本兼治,助力其尽快脱贫。坚持每月定期前往有关贫困户家中走访,宣传扶贫政策,研究“造血”措施。针对家住农村的低收入农户,结合其家庭成员能力、学历等基本情况,为他们制订符合实际的脱贫方案,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为保证扶贫项目切实达到效果,县关工委本着“扶贫先扶智”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五老”中老农技工作者、老专家的作用,把从林业、农业、水利、植保、畜牧兽医等部门退休的180名农技工作者、老专家组织起来,建立科技咨询站14个,创办青少年科技学校17所,建立青少年科技致富示范基地6个。采取办培训班、发放材料、专题讲座录像等方式,向他们讲授种养殖知识,传授经验。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让种植养殖专家“零距离”贴近贫困户,为他们送去“接地气”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及家畜、家禽防疫防病知识,提高家庭种养业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
  此外,县关工委还把“就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重要一环,发动镇(街道)、村(社区)关工委逐一登记,将贫困家庭人员的就业意向和技术特长信息汇总起来,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反馈,与县工业园、县沿海工业园等企业关工委联系,了解招商引资新办企业招工人数及工种,推荐脱贫家庭人员参加有关主管部门主办的定向技术培训,为对口就业创造条件。仅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就为2600多脱贫家庭人员在家乡找到了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