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村美景秀百姓乐——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探访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今年6月,县委、县政府对全县镇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一手抓硬环境的改善,一手抓软环境的提升,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文明素养,让滨海大地的乡村更宜居美丽,让广大农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日,本报记者赴浙江杭州和宁波部分美丽乡村采访,现推出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探访系列报道。
  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和姜山镇陆家堰村,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荻浦村,所到之处,清水环绕、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宜居宜游……一幅幅整洁、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渐次展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乡村之美,美在生态良好、环境宜居    
  一个村庄的环境好比她的脸面和衣服,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幸福指数。
""
美丽宜居的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陆家堰村一瞥。  (郭乃军 摄) 
  从昔日一个垃圾遍地、野狗成群的村子,到现在变身全国文明村,成为宁波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陆家堰村只用了几年的时间。走进该村,“变废为宝”“见缝插绿”的各种匠心小景,整洁干净的街巷,随处可见的创意墙绘,家家户户门前醒目的蓝绿色垃圾桶……让人真切感受到了美丽乡村之美。
  “你可能不相信,几年前,阿拉村里可没现在洁净。许多地方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见到记者一行,70岁的陈奶热情地和我们攀谈起来。这几年,村里先后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垃圾、乱堆杂物清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规范养犬行为,让村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治环境脏乱差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难点所在。浙江省通过“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村道硬化等一系列措施,农村人居环境大大提升,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的大美格局。
  小桥、流水、古树、清莲……一派婉约的江南风情,令人流连忘返。环溪村以“千万工程”为契机,从河道黑臭、垃圾遍布的脏乱差之地,成为国家住建部首批评定的美丽宜居示范村;从农田荒芜、年轻人纷纷逃离的“空心村”,成为以莲文化为核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网红村”……该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污水治理、古村落保护,大力开展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垃圾分类、人居提升等生态工程,并请来专家团队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开启了村庄的绿色发展之路。作为桐庐的东大门,荻浦村以景区的理念规范全村,以景点的要求建设家乡,重点实行村落传统建筑修复、村民庭院整治、村落水系水塘治理、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清运、传统村道硬化、村庄生态环境绿化等工程,打造出了以“古生态”为主题的村落环境,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样板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浙江许多乡村坚持以“生态为根,山水为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传承贯穿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把文化的内涵做足,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传承下去。”这一理念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湾底村得到很好的实践。据了解,在湾底新村建设时,村党委根据群众“保留古村落”的提议,将7个自然村内有特色的建筑整体迁移至西江古村,并以此为基础建起鄞州非遗馆、宁波服装博物馆,形成老戏台、老店铺、古石桥、水街等特色风情建筑,保留了江南特色古村落风貌。
  乡村之美,美在乡风文明、民风淳朴    
  文明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于细微处见文明。
  家规家训涵育道德风尚,传承文化延续村庄文脉,移风易俗淳化文明乡风……浙江省广大农村注重传统文化的外在保护,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对培育文明乡风,构建美丽乡村的重要作用。
  湾底村注重特色挖掘,加强文化引领,形成了党员宣誓广场、政治生活馆、幸福生活馆、红色生态园、人生长廊、鄞州非遗馆的“一广场两馆一园一廊一基地”的红色地图。石头文化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在主要路口、沿街两旁、公园等处设置的造型各异的文化石上镌刻“人民第一、创业万岁”“淡泊明利、曲直分明”等格言、名句等。这对于提升村民素质提供了很好的人文底蕴。
  “读书识礼家风好,知耻明荣胸臆宽”“对长以敬,对幼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对客以诚”“勤以持家、俭以养德” ……陆家堰村每户村民家门上红色小牌记录了家风家训,映射出美德的传承。
  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先后建起了文化礼堂、“莲文化”展示馆、文体广场等文化载体,在村入口、道路沿线、公共场所等处设置形式多样、与莲有关的文化宣传牌,动员全村上下积极做最美文明人。
  荻浦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村里四大特色文化。其中,孝义文化是该村的根基,孝义牌坊、孝义第一村戏台、文化礼堂等让孝义文化渗透在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角角落落。
  村村有规矩,人人守规矩。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乡村才能越建越美好。环溪村有个“庭院整治红黑榜”,谁家干净、美观就用彩色照片张榜名曰“红榜”,哪家脏、乱、差就用黑白照片揭示名曰“黑榜”。如今,家家谈“黑榜”色变。陆家堰村“两委”与村民签订“村民协议”内容涉及垃圾分类、文明养犬、文明停车、门前三包、五水共治、杜绝违章建筑等各项文明工作……如被三次警告成为“不合格村民”,则暂停村内各项福利待遇等。契约一出,立竿见影。
  乡村之美,美在文化多彩、生活幸福
  农村的特色来自于文化,魅力来自于文化,吸引力也在于文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浙江广大乡村把文化为魂的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始终,通过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村民生活场景,为老百姓营造有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家园,文化的滋润让村民的幸福指数大为提升。
  环溪村以“莲文化”为抓手,做好莲、树、桥、溪等文章,使雅俗共赏、特色鲜明的廉洁文化与村落原生文化交融相映,散发出浓郁的人文魅力。荻浦村大力创新“孝义”文化的传承方式与传播载体,通过谱写传颂“孝义”为主题的村歌、“孝义”精神上墙、举办以“孝义”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最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创办“孝义”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把尊崇“孝义”文化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为,构建起村与人同美的和谐氛围。
  以文为魂,众多乡村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村民精神追求,“种文化”蔚然成风。湾底村大力实施“阳光文化”惠民行动,让群众在参与中体验生活,享受快乐、接受教育。村里全面开展“村民素质提升”“农耕文化挖掘”“精神文明创建”等三大文化振兴工程,持续推进“和美家园”“五星家庭”“身边的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女)、和谐家庭等先进表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强化道德教化作用,使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融入日常生活。
  采访手记: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告诉我们,在镇村建设和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上,乡村规划不能照搬照套,而应该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和主要力量,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参与热情,凝聚共建合力。整洁优美的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要坚持生态优先,聚焦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加快建设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美丽宜居乡村。此外,还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时尚新风尚。这样,美丽乡村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享有人居环境美、乡风民风美、文化生活美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