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铸村位于正红镇以南6公里处,东至上旧村及射阳河,西至虹桥村,南至射阳河,北至尹桥村。全村总人口3740人,耕地总面积4200多亩,下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党员127名。
“陈铸村名是因为陈铸烈士而得名。”今年79岁的王志诚老人,曾是陈铸村会计,才参加工作时经常听村里的老党员干部谈起陈铸参加革命和英勇牺牲的事迹。
据他回忆,1944年3月,日伪军60多人到皋滩乡一带“扫荡”,遭遇地方武装伏击后逃窜到九灶港两岸,陈铸在率领游击队员从正面阻击日军时,左腿不幸中弹后被送至医院。得知医生决定为其截肢时,陈铸以“没有腿将无法继续革命”拒绝截肢,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年仅21岁。陈铸牺牲后,抗日民主政府将他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陈铸区,即现在的正红镇陈铸村。
“虽然我没见过陈铸,但以前总听村里的老党员们提起,他们都夸陈铸是个很有文化的人,被党组织送到盐阜地区联立第一中学深造,在学校时就入了党。”王志诚说,陈铸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无比痛恨,他经常用演讲等形式,揭露和控诉日本侵略军和伪军的残暴罪行,带领群众同日伪展开斗争。
陈铸1923年出生在建湖县冈东镇,在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便成了孤儿,一直在亲友的救济下坚持读书,并在中学期间就加入了地下党组织。目睹家乡被日军烧伤抢掠的陈铸,在阜宁县找到了新四军组织后便参加了革命。由于当时的皋滩乡是中共开辟的新区,日伪破坏活动十分猖獗,因此,陈铸的工作十分艰难。面对这样的艰苦环境,陈铸一头扎根到群众中,白天串门入户了解情况、搜集资料,晚上便组织群众学习,宣传革命道理。
王志诚说,他曾听一个老人讲,陈铸被分配到皋滩乡搞民运工作时,住在一个贫苦农民家,睡的是地铺,夏天就用一张芦席铺地,冬天就抱一堆稻草在厨房门口休息,屋主人提出把床铺让给他,可他说什么也不同意。每天走村串户,发动和组织群众奋起抗日。
在群众发动起来的基础上,陈铸不仅组织成立了农救会、青救会,还带头发起借枪运动,很快就在全乡组成一支拥有12支枪、20多门土炮、50多把大刀的武装队伍。
“那时候日军对这里展开大规模的‘扫荡’,为了阻拦日军汽艇,陈铸带着200多人,锯树的锯树、打桩的打桩、运泥的运泥,几个小时,就把上旧河和九灶港两条主要河道堵得死死的。”村党总支组织委员李相东表示,虽然陈铸的墓被迁回老家建湖县,但一代一代陈铸村民始终没有忘记革命先烈,在烈士精神的熏陶下,陈铸村民风淳朴,发展较快。近几年,通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村民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超17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