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村:英烈精神激励村民奔小康
  陈涛村因纪念陈涛烈士而得名。该村位于陈涛镇西南方向,物产丰富。现有人口2686人,党员54人,其中,建国前老党员1人。
  78年前的一个深夜,在一片乱枪声中,一位来自安徽的年轻女性,为革命流尽了自己最后的一滴血,却没有给任何人留下最后一句话。这一天是1941年9月4日。
  76岁的戴子健老人在陈涛村当了多年的村支书。当地人都很尊敬地称他“老支书”。戴子健说:“1941年9月4日深夜,陈涛和青年突击队队长及部分队员在村里王宗岳家开会,研究进一步开展抗日工作,被日伪军百余人重重包围。陈涛发觉后,立即组织队员英勇还击。战斗中,陈涛腿部被日军击中,倒在血泊中仍向日军射出最后一颗子弹,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枪,壮烈牺牲,当时年仅21岁。后来我们陈涛镇、陈涛村,就是为纪念这位女英雄而得名的。”
  戴子健说:“陈涛牺牲的时我还小。我知道的这些都是我的长辈告诉我的。我也要把这些再告诉我的晚辈。陈涛的真名叫余素芳,因为革命工作需要,用了化名,我听说她还曾用过陈素芳这个名字。陈涛当时是二区区委书记。她经常说,没有枪杆子是肯定不行的。她走访动员本地的开明乡绅,劝说他们把家里的枪贡献出来用于抗日,好像弄到了40多支枪,成立了青年突击队,白天在打谷场训练,晚上开会学习。那天陈涛牺牲时,突击队队长也牺牲了。”
  陈涛烈士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的一户贫苦人家。1939年初,正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时候,陈涛加入到安徽省抗战总动员委员会,投身到抗日战争的行列中。戴子健说,在陈涛老家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至今还陈列着她送给姐姐的结婚礼物,一个绣着“同心抗日、心心相印”八个字的枕套。
  1940年下半年,为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陈涛和战友们一起来到盐城,在郭集、王油坊一带宣传发动群众抗日。陈涛和贫苦群众打成一片,她走村串户,对百姓嘘寒问暖,真心对待百姓,谁家有困难总能看到她的身影。戴子健说:“陈涛是我们穷人的贴心人,帮助群众做了很多事,一点架子也没有。村里一位黄奶奶特别了解陈涛,她和陈涛睡过一张床,对陈涛感情特别深,现在黄奶奶已去世了。陈涛的妹妹余素美也来过两次,参加祭奠活动。”
  陈涛镇,有一块占地数十亩的“英雄广场”,常年松柏翠绿,庄严肃穆,抗日女英雄陈涛烈士的半身铜像就安放在广场中心,花岗岩底座镌刻着“陈涛烈士永垂不朽”字样。每到清明节,很多党员干部和群众自发来到陈涛烈士铜像前,缅怀烈士英灵。
  英雄的躯体融进广袤的滨海大地,英烈的魂魄激励勤劳的老区人民。
  “烈士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我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陈涛村广大干群要永远不忘烈士,继承烈士精神,把工作做好,让群众生活得更好!”陈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则全说。位于S328沿线的新联小龙虾产业基地,千亩连片,水面波光粼粼。“我们与邻村合作,这其中有我们的600亩水面养殖小龙虾,去年投产见效的300亩,亩均效益达5000元,今年要全部搞起来,还要推广稻虾混养。我们建设的300亩蔬菜大棚,去年一个大棚效益在6万元左右。”
  “你问我们村的人均收入?”王则全拿出手机,翻出一页陈涛镇的2018年有关产值、收入等数据的统计报表,“这个上面没有村里的具体统计,有镇里的数据,我们村的人均收入肯定超过镇里的平均数,保守点算,应该在人均16800元左右。”
  据了解,去年村里新装了140盏路灯,新修了水泥路8000米,新建电灌站6座,修涵洞37个,把原来3条宽3.5米的路拓宽到6.5米,总长3500米。王则全说:“群众生活好了,经济发展了,公益事业也得干得更好,这样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才会更强!”
  “陈涛村是以革命烈士陈涛命名的英雄村。陈涛烈士为了抗日,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牺牲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当今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这些革命志士开创的。我们要把陈涛烈士的英雄事迹一代代传下去,要把烈士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要把烈士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把群众的事作为头等大事来办,把群众的幸福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归宿点,让陈涛村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焕发新光彩。” 王则全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