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走进实践深处”?增强脚力是一个关键。
中国的改革发展,孕育着无数动人的“中国故事”,也沉淀了无数深刻的“中国经验”。从民营企业的发展到乡村振兴的探索,从科技创新的前沿到城市社区的治理,这都是我们工作的时代景深。只有走向广阔的天地,才能发现最新鲜的探索、最壮阔的变革。要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做出引领社会的学问,就需要像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这一片大地。迈开步子,走出院子, 练就好脚力,“一身汗、两腿泥”,才有沉甸甸的收获。
身入,更要心至。练好脚力,仅仅走到基层是不够的,更需要用心贴近群众。身入解决的,仅仅是“在场”问题;而心至,解决的才是“在状态”的问题。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才能走进群众内心世界;了解百姓生存状态,才能体会群众冷暖诉求。不仅要走出去、走下去,更要走进去真心诚意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增强脚力,要带着感情,也要带着思考。能不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能力和水平的检验器。心中没有思考、胸中没有全局,如何在千头万绪中把握社情民意、在千变万化中扣紧时代脉搏,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新篇章?实践已经证明,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下到田间地头容易,摸清治理脉搏不易。以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立场,以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自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才能接地气、通民情。这样的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才能带上社会的质感和温度、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练就一双“铁脚板”,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身心齐入练脚力,归根结底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保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把一颗火热的心奉献给人民、奉献给时代,才能不虚不浮、不骄不躁,把工作做到家,才能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也写在时代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