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绘就乡村振兴秀美画卷———我县快推“三农”高质量发展纪实
  一座座整齐的高效设施大棚连成巨龙,一排排亮丽雅致的农家洋房错落有致,一个个产业致富项目风生水起……这是我县乡村振兴的秀美新画卷。
  过去的一年,我县聚力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
  10个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新增设施农业2.16万亩,调增特经作物14万亩,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09家,“滨海大米”“滨海白首乌”“大套蜜梨”获批国家原产地地理商标……现代农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据统计,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0元,同比增长9.1%;累计实现脱贫3.53万户、8.75万人, 20个省定、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达标,达到退出省重点帮扶县标准……民生事业凸现竞相发展的崭新局面。
  统筹实施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林木覆盖率达31.45%,2镇2村入选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8个村庄创成省级美丽乡村,建成森林小镇2个、森林村庄14个……绿色成为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对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十大重点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谱写‘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近日,全县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吹响了我县奋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时代的号角。
  昨天,记者来到县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片繁忙。“目前,14幢楼的桩基工作已全部完工,多幢楼体正在开工建设,有的已经接近封顶。”项目负责人说,“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一期项目完工后,将有400个批发商入驻,实现‘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实施农业提质增效才能更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我县将着力建设林果、优质稻米等10个万亩基地,调增特经作物14万亩,建成水稻复合种养示范基地2万亩。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30万亩以上,新增省级著名商标和绿色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招引农业龙头企业5个以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育苗馆等“一中心四馆”建设,完善科技展示、产品检测、果蔬育苗等功能。加快“一镇一园”建设步伐,创建市级农业园区2家以上。重抓农业接轨上海,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在沪宁等大中城市年农产品销售突破30亿元。
  地还是那块地,产出的效益今非昔比;村还是那个村,精准脱贫后老百姓的心里乐滋滋。位于东坎街道沙浦村架式草莓园内的草莓已进入采摘期。“这些草莓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每年10月份栽苗,两个月开花,一个月结果,第三个月就能上市,可连续开花结果5次。”该村党总支书记杨军介绍说,去年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依托扬州大学园艺植物保护学院的技术,帮助村里在草莓园投入20万元的技术股,新建10亩可调温湿度、使用滴灌设施的架式草莓园,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里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并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
  聚焦精准施策,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今年,我县将以“攻坚”脱贫转向“全面”脱贫,细化“三张清单”、健全“三项机制”,深化推进产业富民、项目强村、民生保障、社会扶贫等“六项工程”,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建、七分管,绿色生态底色是我县“金字招牌”。过去,路边乱搭乱建,白色垃圾漂浮在池塘水面,屋檐下电线、网线杂乱分布……为此,我县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村庄美还要村民心灵美。东坎街道新安村通过增设乡村大舞台、绘制文化墙、修建文化长廊等方式,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引导村组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等,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和谐村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记者来到八巨镇前案村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现场,只见一期工程的128户住宅全部进入2层施工。“听说不到两个月,一期工程就完工了。”居民张大爷每天都要来看看房子建设进度,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让百姓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我县以农民“住得好”“能致富”为目标,全力改善农村住房条件,致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一特色”,年内改善1.5万户、4.8万人住房条件。
  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彰显幸福宜居特色。我县还将全力整治农村环境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等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三年行动”,重点推进沿海百里风光带、经济水果、苗木花卉等5个万亩示范片和15个森林村庄、林业专业村等“一带五片多点”建设,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5%,全县林木覆盖率达31.5%以上。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依托农村自然村落,培育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田园村庄,立体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