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万岗村:幸福花开红土地

本报记者  刘琪
  10月11日,记者走进通榆镇万岗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精神地标——范本和烈士雕像。身着戎装的烈士昂首屹立、目光坚毅,仿佛仍在守护着当年为之献身的土地。
  “我们村是以烈士化名‘万刚’的谐音命名的,就是要让子子孙孙都记得,好日子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76岁的老党员杨修信站在雕像前,声音沙哑却字字铿锵。他指尖轻轻摩挲着雕像基座,将那段悲壮往事缓缓铺展。
  1920年出生的范本和,早年化名万刚投身工人运动,在革命洪流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进入抗大五分校淬炼成长。结业后,他奔赴阜宁县东北行署,将青春热血全部洒在敌后斗争的前沿阵地。1943年4月30日晚,獐沟区反“扫荡”进入关键时期,他与战友召开联防区工作会议时,突遭百余名伪军的重重包围。突围中,腿部中弹的范本和断然拒绝战友搀扶,单膝跪地继续还击,直至子弹耗尽,23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片硝烟弥漫的战场。
  离开烈士雕像,西行数分钟,就到了稻田示范区。稻田如巨幅金色地毯,饱满的稻穗坠着沉甸甸的金粒,微风拂过,稻浪层层涌动,掀起金色的涟漪,裹挟着丰收的清香。
  “今年我们村共种植水稻5400多亩,品种以‘南粳9308’为主,抗病性强、产量高,在市场上根本不愁卖!”村党总支书记李万快步走来,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喜悦。他蹲下身,指尖轻轻剥开一粒稻壳,莹白的米粒泛着温润的光泽,“得益于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预计今年水稻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很快就要进入收割期。既要把‘粮袋子’扎得紧实,更要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稻田不远处,胜农家庭农场的虾塘热闹非凡。工人们穿着水裤,踩着塘埂上的青草,手持饲料桶穿梭往来,饲料刚落入水中,成群的虾苗便跃出水面抢食。农场主董胜正忙着收网,随着渔网缓缓升起,肥美的罗氏虾奋力蹦跳。“你看这虾,壳薄肉紧,批发价能卖到30多块钱一斤!”董胜语气里满是自豪,“当初村里帮我协调了300亩土地做虾塘,从虾苗选育到水质管理,手把手教我‘入门’。现在好了,一年光养虾就能挣近百万,还能带动村里1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产业兴旺的东风,吹来了村容村貌的华丽蝶变。来到村新型农村社区,一栋栋灰瓦白墙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小菜园里青菜翠绿、辣椒鲜红,太阳能路灯沿着平整的水泥路延伸。
  “以前住瓦房,一到下雨天,屋顶漏雨、地面泥泞。现在住上新楼房,出门就是小公园,看病有村卫生室,买菜有便民超市,日子过得很舒心!”58岁的村民刘慧香笑着领记者参观她家的新房。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红色精神无声地滋养和指引。“‘红色’是万岗村的根,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魂;‘振兴’则是我们对先烈最好的告慰。近几年,村里新建路灯110盏,道路提档升级2公里多,河道清理3公里,村庄的水更清、景更美了。”李万站在稻田边,望着远处的烈士雕像说。村里始终把红色文化传承当作头等大事,每年清明、“七一”,都会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学生开展祭扫活动,请老党员讲革命故事,让烈士精神深深融入每个万岗人的血脉。下一步,村里不仅要把范本和烈士的事迹挖得更深、传得更广,还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更强大动力,让烈士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从先烈用生命守护的贫瘠土地,到如今稻浪翻滚、鱼虾满塘的幸福乡村,万岗村的蜕变,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最生动的实践。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万岗人正以范本和烈士的精神为火炬,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红土地上续写着新篇章。(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