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鼎之
国庆节前夕,一场婚礼上,28岁的部队士官张兵向促成自己幸福姻缘的“红娘”们深深鞠躬。让他既能安心留在部队服役、又无家中父母照料之忧的,是我县一群平均年龄超65岁的离退休老同志——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婚恋服务团队,群众亲切地称其为“银发红娘团”。
社交圈固化致选择受限,青年婚恋成“家庭心事”
在滨海这座苏北县城,青年婚恋问题一度是不少家庭的烦心事。县关工委调研显示,全县5至6万适龄青年中,常住本地的仅2万余人,人口外流导致婚恋选择面收窄,叠加职场“两点一线”的社交圈固化,留守青年“找对象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基层民生领域的突出困扰。
为回应这一需求,2024年10月,在县委领导下,由县关工委牵头,联合团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县红十字会等部门成立了全国关工系统第一家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依托“五老”队伍德高望重、熟悉本地社情的群众基础,组建起126名联络员、86名志愿者和5名专业红娘构成的服务团队,构建起“信息采集—心理疏导—相亲对接—婚后回访”的全链条服务框架。
“三访三谈三跟进”+“五不原则”,精准服务破解难题
“不搞盲目牵线,要做精准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金素萍介绍,老同志凭借丰富人生阅历,摸索出“三访三谈三跟进”工作法:访本人掌握真实婚恋诉求,访家庭摸清实际生活情况,访单位了解日常工作表现;与青年谈理想、谈责任、谈未来,帮其厘清情感方向;全程跟进情感发展、问题调解及婚后适应,把服务做在实处。
工作中,团队严守“不夸大、不强撮、不泄密、不收费、不搞形式主义”的“五不原则”,赢得群众信任。面对部分青年“宁缺毋滥”心态、家庭过度看重物质条件等难题,他们采取“分类建档、重点攻坚”策略:曾为一对特殊青年牵线——女方有听力障碍且性格内向,男方曾经历婚姻挫折,初次见面几乎无交流。红娘们连续3个月组织两人参与社区公益帮扶,在照料孤寡老人的相处中,两人逐渐打开心扉、喜结连理。
从“牵线”到“全周期护航”,传递幸福接力棒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为1800多名25至38岁青年建立信息档案,成功促成61对青年登记结婚,其中37对已举办婚礼,相关做法得到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好事办好”的批示肯定。“老帮青”模式更产生连锁反应,不少最初持观望态度的年轻人主动前来登记,直言“这里的介绍更靠谱、更暖心”。
“婚姻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县关工委副主任、青年婚恋交友指导中心主任刘军表示,下一步,我县将升级婚恋服务:搭建专属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匹配,将服务范围延伸至离异再婚、单亲家庭子女等群体,联合多部门推出“婚育友好型”政策包,打造从“牵手”到“幸福”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持续为青年婚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