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能变“宝”奏响绿色发展新乐章

胡贝
  曾经被视为“能源黑洞”的LNG(液化天然气)冷能,如今正成为我县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转型的“新引擎”。
  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的LNG冷能交换大厅,一台特殊的冰淇淋机吸引大家的目光。工作人员将奶浆倒入冰淇淋机,短短几分钟,超低温制冷系统就将其快速凝为冰晶,搅拌器随后发力,制作出口感细腻的冰淇淋。这台靠LNG冷能运转的冰淇淋机,是绿能港冷能利用的缩影之一。
  “零下162摄氏度的LNG需要通过其他介质换热升温,才能转化为气态利用,冷能即在气化过程中大量释放。”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工作人员介绍,每吨LNG气化可释放冷能约250千瓦时,“绿能港”一期项目每年可释放冷能约10亿千瓦时。过去,这些冷能大多直接排入大海,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因局部海域温度降低,破坏海洋生态。
  如今,冷能入海的局面正在改变。离“绿能港”不远处的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养殖基地,就是冷能资源化利用的典型代表。走进养殖基地,10多个圆形养殖池分列两侧,池里养殖着三文鱼、硬头鳟、鲟鱼等冷水鱼。养殖池里的水,来自“绿能港”LNG接收站的生产用水,通过一条长2000米的管道,每天3次定时输送。养殖基地技术员王晨浩说,养殖高经济价值的冷水鱼,控温是最大的限制条件,而LNG冷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目前,该基地每天利用冷能6吉焦,相当于节约用电1680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935公斤。
  为充分利用“绿能港”产生的冷能,总投资5亿元的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应运而生,拥有一套年处理200万吨LNG、制冷功率为38兆瓦的冷能供应装置,以及配套长约2.3公里、上下2层的冷能综合管廊。蓝白色调的外立面,呼应着海洋与清洁能源主题,银灰色的LNG换冷装置与管网系统构成精密网络。冷能通过这些“血管”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下游应用场景。
  “我们是全国第一家冷能交换中心,采用LNG换冷装置、外管网系统、公用工程系统,通过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媒介回收和利用LNG在气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实现能量的高效转化利用。”县城发公司副总经理蒯晓山介绍,冷能交换中心能够有效挖掘深冷、中冷、浅冷资源,零下155摄氏度以下的超低温段用于液化空气分离,制取工业气体;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中低温段可以供给冷链物流与果蔬冻干食品企业;零下20摄氏度的冷能可被用于发展冰雪旅游。目前,管廊下游已吸引一批在建项目。
  对冷能的利用,不仅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也为我县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未来,随着冷能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这片海滨之地有望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