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
版面
上期
下期
- 01版
- 02版
- 03版
转型升级擎起园区崛起脊梁———县沿海工业园加快发展探寻
6家企业上榜全市纳税前50强工业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揭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回首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沿海工业园坚持围绕“项目载体突破当尖兵、绿色转型发展做标杆”的总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沉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在建设高端、绿色、安全园区的征程中阔步前行,园区经济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良好势头,荣获2015年度全县目标任务综合考核镇区组综合先进奖。全年完成规上工业开票销售167.3亿元;规上工业入库税收9亿元,同比增长23.2%;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同比增长34.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8亿元,同比增长18.1%。
转型发展提质效
2015年5月,县沿海工业园、滨海港经济开发区与创诺集团签订滨海港液体化学品罐区建设运营项目。这是园区推进区港融合、加速化工码头建设、策应临港产业布局、实施园区与港口抱团发展、增强整体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
为更好地发挥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作用,县沿海工业园通过大力实施项目、产业、企业、园区四大转型工程,以转型稳经济增长、促经济发展。按照经营园区、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产城融合,加快生活服务区建设,发挥县城及周边镇区、滨淮农场现有的功能优势,重点打造高端配套服务,使园区的发展与周边配套在功能上互补、优势上叠加。目前,兴罾新城一期11幢多层及门面房已全部封顶,3条道路正在进行基槽开挖。
围绕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打造新医药、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产业集聚度越来越高,产业链条更加完整。目前医药产业有原料药企业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15家企业正在计划新上原料药项目,新材料产业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获得8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其中,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获得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个,拥有国家发明专利98件。
实施招大引强、培大育强、挂大靠强,大力推进园区企业转型。2015年园区规上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入库税收、进出口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占到全县70%以上比重,销售超亿元企业53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0家。签约项目14个,协议总投资47.5亿元;新开工项目9个、新竣工项目8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0.34亿元,其中土建投入6.7亿元、设备投入13.64亿元,新增车间18幢、安装车间25幢、投产车间28幢;重组企业14家,减少企业数量9家。
创新发展激活力
清泉化学有限公司获得2015年度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八巨药业成为我县首家市“智慧用能综合服务平台”试点企业,普信制药公司拉米夫定抗艾滋病新药项目位列市2015年度十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这一个个颇具含金量的称号凸显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园区骨干企业与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技术合作、产品合作和资金合作。目前,吉华、飞翔等企业已经与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实现强强联合。陶氏化学公司与富比亚公司合作的CMIT项目,采用了世界最领先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全程DCS自动化控制;馨瑞香料公司引入瑞士奇华顿全自动生产装置;建农植保公司按照工业4.0标准引入德国拜耳智能生产技术;科利新材料公司引进德国法德尔先进装备技术,全流程实行DCS自动化控制。
建优载体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园区先后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了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滨海)分中心、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滨海绿色医药产业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与盐城师范学院合作共建技术转移滨海分中心;同时和南大、北化等一流高校开展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
举办“互联网+”走进园区企业培训会,围绕“互联网+”与园区企业、“中国制造2025”等主题开展系统培训,指导和激发园区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绿色发展增后劲
去年位列全市工业企业税收前50强第5位的吉华公司,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节能基础管理工作,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各项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去年获得省节能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市仅有两家获得该荣誉的企业之一。这是该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园区绿色发展的生动佐证。
在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中,该园按照“调高、调轻、调新、调绿”的方向,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路径,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深化“三废”整治,重抓污染源治理,加快绿色园区建设步伐。
重抓安全生产。坚持组织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整改到位;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实施立案查处;推进安全二级标准化创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开展企业安责险投保工作,集中举办了三本证、特种作业人员取证或复训、义务消防队、职业卫生管理等各类培训,不断筑牢和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
开展环境保护。举办首届环保治理技术交流会;与南大合作成立“南大滨海环保继续教育学校”;建设大气扩散模型和预警平台;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工作方案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答辩;督促企业进一步提升“三废”治理能力,实施废水特征因子治理升级改造、优化提升废气治理系统等工程。积极探索平台技术监控的新途径。与南京大学合作建立滨海低碳产业研究院,为企业提供废水治理技术支持;与江苏省环科院合作建设江苏省环境保护化工废气治理技术与工程中心,为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提升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同时,园区还在各企业尾水排放口安装了PH、COD、色度、挥发酚、氨氮、总铜、总磷等在线自动监控设备,并装备了尾水排放池视频监控,对尾水排放情况实施及时有效的在线监控。同时,扎实组织开展绿化造林会战,2015年,新增、完善绿化15公顷,植树38.1万株。
转型发展提质效
2015年5月,县沿海工业园、滨海港经济开发区与创诺集团签订滨海港液体化学品罐区建设运营项目。这是园区推进区港融合、加速化工码头建设、策应临港产业布局、实施园区与港口抱团发展、增强整体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
为更好地发挥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作用,县沿海工业园通过大力实施项目、产业、企业、园区四大转型工程,以转型稳经济增长、促经济发展。按照经营园区、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产城融合,加快生活服务区建设,发挥县城及周边镇区、滨淮农场现有的功能优势,重点打造高端配套服务,使园区的发展与周边配套在功能上互补、优势上叠加。目前,兴罾新城一期11幢多层及门面房已全部封顶,3条道路正在进行基槽开挖。
围绕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打造新医药、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产业集聚度越来越高,产业链条更加完整。目前医药产业有原料药企业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15家企业正在计划新上原料药项目,新材料产业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累计获得8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其中,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获得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个,拥有国家发明专利98件。
实施招大引强、培大育强、挂大靠强,大力推进园区企业转型。2015年园区规上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入库税收、进出口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占到全县70%以上比重,销售超亿元企业53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0家。签约项目14个,协议总投资47.5亿元;新开工项目9个、新竣工项目8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0.34亿元,其中土建投入6.7亿元、设备投入13.64亿元,新增车间18幢、安装车间25幢、投产车间28幢;重组企业14家,减少企业数量9家。
创新发展激活力
清泉化学有限公司获得2015年度江苏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八巨药业成为我县首家市“智慧用能综合服务平台”试点企业,普信制药公司拉米夫定抗艾滋病新药项目位列市2015年度十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这一个个颇具含金量的称号凸显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园区骨干企业与世界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技术合作、产品合作和资金合作。目前,吉华、飞翔等企业已经与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实现强强联合。陶氏化学公司与富比亚公司合作的CMIT项目,采用了世界最领先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全程DCS自动化控制;馨瑞香料公司引入瑞士奇华顿全自动生产装置;建农植保公司按照工业4.0标准引入德国拜耳智能生产技术;科利新材料公司引进德国法德尔先进装备技术,全流程实行DCS自动化控制。
建优载体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园区先后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了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滨海)分中心、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滨海绿色医药产业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与盐城师范学院合作共建技术转移滨海分中心;同时和南大、北化等一流高校开展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
举办“互联网+”走进园区企业培训会,围绕“互联网+”与园区企业、“中国制造2025”等主题开展系统培训,指导和激发园区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绿色发展增后劲
去年位列全市工业企业税收前50强第5位的吉华公司,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节能基础管理工作,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各项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去年获得省节能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市仅有两家获得该荣誉的企业之一。这是该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园区绿色发展的生动佐证。
在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中,该园按照“调高、调轻、调新、调绿”的方向,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路径,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深化“三废”整治,重抓污染源治理,加快绿色园区建设步伐。
重抓安全生产。坚持组织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整改到位;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实施立案查处;推进安全二级标准化创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开展企业安责险投保工作,集中举办了三本证、特种作业人员取证或复训、义务消防队、职业卫生管理等各类培训,不断筑牢和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
开展环境保护。举办首届环保治理技术交流会;与南大合作成立“南大滨海环保继续教育学校”;建设大气扩散模型和预警平台;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工作方案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答辩;督促企业进一步提升“三废”治理能力,实施废水特征因子治理升级改造、优化提升废气治理系统等工程。积极探索平台技术监控的新途径。与南京大学合作建立滨海低碳产业研究院,为企业提供废水治理技术支持;与江苏省环科院合作建设江苏省环境保护化工废气治理技术与工程中心,为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提升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同时,园区还在各企业尾水排放口安装了PH、COD、色度、挥发酚、氨氮、总铜、总磷等在线自动监控设备,并装备了尾水排放池视频监控,对尾水排放情况实施及时有效的在线监控。同时,扎实组织开展绿化造林会战,2015年,新增、完善绿化15公顷,植树38.1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