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创新“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模式

本报讯 (李玉珊 梁建山) 理论宣讲进大棚、科技服务到田头、文化大戏唱响村头巷尾、志愿服务温暖千家万户,在县农业园……一场场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广大群众的心田。
  今年以来,县农业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创新“文明实践+乡村振兴”融合模式,将党的声音、惠民政策、文明新风送到群众身边,绘就出一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生动图景。
  理论宣讲“活”起来 党的声音进万家。“大棚里专家讲政策还教技术,真是一举两得!”在农业园蔬菜基地的“田间课堂”,农技专家用方言土语结合“智慧农业”示范案例讲解大棚物联网管理技术,现场农民听得津津有味。  
  园区创新打造“1+N”宣讲矩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在家庭农场、合作社、田间地头设立“流动讲堂”,组织党员干部、农技专家、乡贤能人成立“垄上宣讲团”,推出“理论+技术”“政策+案例”特色课程,用“乡音”传递“党音”,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
  志愿服务“实”起来 惠民助农暖人心。“多亏‘田秀才’志愿服务队指导,我家草莓病害问题3天就解决了!”在大关村草莓园,志愿者通过“线上问诊+线下巡田”模式,帮助农户精准防治炭疽病,挽回经济损失10万元。园区整合农业科技人才、乡土专家、致富带头人等力量,组建“科技助农”“电商兴农”等8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农技门诊”“直播带货培训”等特色服务。
  文化惠民“火”起来 文明新风沐乡村。夜幕降临,农业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锣鼓喧天,一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晚”正在上演。淮剧《乡村振兴唱新篇》、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广场舞《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节目轮番登场,台下掌声不断。“现在打牌的少了,跳舞唱戏的多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民王大姐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