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强势崛起的实体根基—— 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②

本报评论员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厚植强势崛起的实体根基。贯彻落实县委全会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着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支撑、以传统产业为保障、以未来产业为方向的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我们要聚焦“冲千亿”,纵深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以政策为导向,重抓项目引建。系统集成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外资外贸等普惠性政策,精准扶持落地企业,迭代升级场景招商、基金招商、链式招商、会展招商、资源招商等新模式,全力冲刺工业实时开票1000亿元目标。以改革为牵引,提升园区能级。持续深化开发园区改革,强化“一区多园”建设,打造招商共享平台,推动功能园区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持续推进“三项清理”,切实提升亩均产出效益。以科技为动力,做强创新引擎。优化科技招商体制,聚焦“风光氢储碳海农”等重点方向,持续链接先进地区创新资源,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移、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吸引更多科创项目落地。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要以服务为保障,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为企服务从便利化向增值化升级,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紧盯“两重”“两新”重点投向领域,全力争取资金支持;创新打造“滨联办·首席代办”服务品牌,用好涉企执法智慧监督平台,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聚焦“增收入”,纵深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稳定粮食综合产能,切实扛起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打好良田、良种、良技、良机“组合拳”,结合“小田变大田”改革,深入实施“百家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做强冷水鱼养殖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提速打造“蓝色粮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紧扣农产品加工业收入“三年过百亿”目标,全力推动粮油果蔬、肉制品、海洋生物三大主导产业强链延链,白首乌、小花生等特色产业建链补链;做优“土特产”文章,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推动“滨鲜四海”区域农产品品牌向更高品质迈进。拓宽强村富民实践路径,深化“干部联村、一村一策”,鼓励村干部创办领办集体项目,积极发展村级电商、劳务分包、辅助加工等增收项目,助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
  现代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渗透性高、辐射带动作用强。我们要聚焦“多元化”,纵深推进服务业升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扶持制造业企业剥离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业务,新组建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依托亚视甄选直播基地,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区,让电商产业成为联农带农的致富产业;稳步提升人力资源产业园运营质效,招引更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吃喝玩乐购”一体的综合消费场景,打造夜间经济区域“顶流”,丰富适老产品供给,壮大银发经济,切实增强县城的商业活跃度和区域辐射度;全面落实促进消费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做实工农文旅融合文章,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策划推介一批人气打卡点,打造“宋公堤红色之旅”等精品线路,让滨海文旅“出圈”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