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李雨朦
  “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流传至今。过春节有贴窗花的习俗,剪纸图案精美,有喜鹊、梅花、牡丹等花鸟元素,寓意吉祥美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朋好友的祝福……”12月24日,县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的美术老师胥珊珊正在为学生们介绍起剪纸的文化渊源,滔滔不绝。孩子们听得入迷,动手剪纸有模有样。
  每周周三、周四下午,该校都会准时开展剪纸、面塑、柳编、扎染等非遗项目社团课,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在各自热爱的社团里领略非遗项目的风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在潜移默化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心田,也让校园生活充满了浓厚的非遗意蕴和文艺气息。
  “孩子们,先把你手里的面团压平,然后切成两半,用黑豆来点缀眼睛,另外的面团揉成一个小圆球……”面塑非遗传承人孙美玲在为学生们讲解面塑的制作技艺。
  面塑,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雕琢之后,可以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物和花卉等造型,从古至今,凭借着小巧玲珑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
  小小面团,文化内涵多,制作工艺繁复,在老师的巧手捏制下,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便制作完成了。孩子们跟着老师的步骤,揉、捏、搓、压……感受着面塑传统技艺的精妙。看到自己亲手制作完成的面塑作品,同学们脸上绽放出甜蜜的笑容。
  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在多样化的体验中,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也进一步了解了我县的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在另一间社团活动教室,县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美术老师戴佳妍正在教孩子们学习草柳编。
  “我参加的是柳编社团,学习柳编已经3个月了。没开始学习前,我认为是件很容易的事,学习了才知道其中的困难,但同时也非常有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县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学生张诗悦说。
  “非遗文化是我们的文化瑰宝。非遗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对于推动非遗传承与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县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副校长陈辉告诉记者,近年来,县实验小学人民路校区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作品展览、非遗课程、非遗展示、走进非遗实践基地等形式,使同学们浸润式体验非遗文化。
  开设各类社团,让学生更加系统、规范地接触非遗文化;把非遗与美育、德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创作……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和引导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