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富,交出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  李雨朦
  一户户居民住进心仪的“安乐窝”,一位位群众捧起自己的“新饭碗”,一项项工程爆棚百姓的“获得感”……如今,滨海人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正由外到内地发生着变化,一幅浓墨重彩的共同富裕、百姓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大地上徐徐展开。

稳就业 鼓起群众钱袋子

12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界牌镇周庄村的“富民手工坊”,村民们正在赶制一批手工产品,蒋召娣是该村村民,她告诉记者,手工坊离家近、工作轻松,挣钱顾家两不误。
  周庄村投资近20万元,在村里设立富民手工坊,通过“抓培训、学技能、促就业”的帮扶模式,帮助20名村民实现灵活就业、就近就业,小小手工坊已成为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我县依托各镇(区、街道)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项目,多渠道提供适合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岗位;大力开拓公益性岗位,支持吸纳一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健全县镇村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家门口”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有序组织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流”返乡入企就业。
  “毕业前,我在人社部门组织的校园招聘会上,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公司。后来人社部门在回访中了解到我的情况,推荐我在实习的基础上就地参加就业见习。毕业以后就直接签订了劳动合同,实现了早日就业。”日前,苏盐阀门公司刚入职不久的一名青年员工激动地表示,在短短4个月内他实现了从校园到企业、从见习人员到正式员工的无缝衔接。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我县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举办各类招聘会39场,招引高校毕业生3400人。实施滨海籍人才“归巢”行动,系统科学绘制产业人才需求地图,征集并发布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信息2300人次,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1700个。组建“就业创业导师团”,为360余名青年人才提供政策解答、技能辅导等服务。
  今年来,我县时刻把群众就业抓在手上,着力打造更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引进培育富民产业项目,以产业发展拉动更充分就业。联动发挥县人力资源产业园、“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作用,以精细化服务促进更满意就业。重点依托县中专校、农干校,以职业技能提升推动更高质量就业,让人民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腰杆越来越直。
  强产业 筑牢经济顶梁柱

在正红镇小尖村,二三十名村民正在给一批刚浸泡结束的杞柳进行脱皮,只见村民们熟练地将两个竹片交叉在手中,来回轻轻一刮,柳条就被去掉粗糙的外皮。
  正红镇地处渠南水网地区,一直有种植杞柳的历史,这里出产的杞柳色白柔韧、光滑匀细,加上精湛而独特的编织工艺,使得正红柳编远近闻名,也成为村民打开致富门路的“钥匙”。
  该镇党委书记胡健介绍,目前全镇有1000多户、5000多人从事草柳编产业。以前主要以个体户、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加工为主。为了改变这种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正红柳编产业园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农户抱团发展,并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使得当地的柳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现在每天坐在家里编织产品,一个月能有几千元的收入。”村民刘大爷说。
  振兴一项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民众……近年来,我县强化龙头引领、完善产业链条、创新产业形态、塑造知名品牌,持续推动农业特色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模式。一朵朵菌菇、一粒粒花生、一颗颗葡萄……这些地道的“土特产”正逐步蜕变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聚焦产业,强化治理,才能更大力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真正让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以前一到汛期,雨水蓄在农田里出不来,轻则秧苗受淹难长,重则苗毁重种。通过河道生态治理,农田积水很快排掉,不会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陈涛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把河道整治作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持续系统推进河道整治,加强河道管护,污水治理工作,提升河道环境质量,全面打造人们满意的水环境,托起百姓美好生活。
  产业基地生机勃勃,农村道路便捷畅通,新型社区错落有致,健身广场设施齐全,一幅美丽农村新画卷呈现眼前。“一镇一景”推进15个集镇改造项目,“房田林水路”一体改善乡村环境,实现镇区“十必接”接户纳管4.7万户,完成农房改善2300户、农村改厕2.1万户,打造农村生态河道148公里、绿美村庄6个,坎北街道果林新型农村社区通过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验收,获评省级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农村物流达标县。“现在我们精神物质双丰收,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城市的生活,很知足。”红火的日子让农村群众越来越有奔头。

惠民生 点亮百姓新生活

古人口中的“开门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于现代人而言,便是养老、教育、医疗、交通等方方面面。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急难愁盼,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力争共富路上不落下一人。
  “患者病情怎么样”“应该到哪个科室就诊”。一早,县人民医院转诊服务中心就忙碌了起来,咨询和解答声此起彼伏。王先生是一名肺炎患者,因呼吸困难、气短不适在镇卫生院就诊,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当地卫生院医生通过医共体分级诊疗系统将患者上转至县人民医院,当天他就成功办理住院手续,顺利就诊。“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挂上县医院的号,真是太方便了。”王先生激动地说。
  过去,等待、检查、化验、跑县城医院……每一个环节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如今,通过数字化医共体建设,依托县人民医院建成远程心电中心、远程影像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智慧急救中心、送医送护中心等13个分中心,不断强化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合作力度,促进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县域医疗管理一盘棋,就诊流程不断优化。
  从无到有,从好到更好。我县时刻把群众关切扛在肩上,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幸福愿景图正慢慢绘就——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改扩建学校42所、新增学位3600个,全面实施“县中振兴”和义务教育品质提升计划,让孩子们接受更好、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大力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纵深推进数字化医共体建设,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医共体建设入选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创新成果,实现镇区医保工作站、定点医药机构医保支付“刷脸”全覆盖。重点聚焦“一老一幼”,加快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通榆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投入运营,未成年人成长指导实践基地建成投用,让“老有颐养、幼有优育”成为滨海的幸福底色。
  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将全县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推进一系列重大民生项目。大手笔的民生投入,可触摸的民生情怀,让浓浓暖意流入千家万户。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