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奏强音——我县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各类大型机械设备开足马力……隆冬时节,寒意正浓。而我县各个项目建设现场,热度和速度却丝毫不减,建设者们战严寒、快建设,以“满弓”状态全力冲刺,各项施工紧张有序推进,全面掀起项目建设的“冬季攻势”。
  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硬支撑”。今年以来,我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考察盐城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部署要求,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扩投资、稳增长、强后劲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落地实施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调度管理、优化服务措施,以重大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1~11月份,我县实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596.5亿元,同比增长38%。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全口径工业应税开票销售、规模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幅均列全市第一位。
 
  聚焦项目攻坚 夯实产业发展动力
 
  隆冬时节,走进滨海港片区的江苏天能新材料项目施工现场,多台塔吊和吊机正将施工材料运送到工地各处,进度比较快的车间设备已经安装到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调试,电碳车间等厂房正在加快主体结构部分施工……
  天能新材料项目是我县招引的重点项目之一。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1.5亿元,将进一步完善我县动力电池产业链,助力滨海港片区发展。“为了确保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我们科学合理安排各项施工任务,一方面加大人员机械的投入力度,全力以赴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另一方面统筹开展设备安装与调试、原辅材料采购等工作,力争提前完成明年6月全线投入生产的目标任务。”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甄爱钢说。
  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是前提更是关键。“今年以来,我们紧扣‘5+3+2’主导产业,按图寻宝、沿链招商,持续深耕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深化与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的多维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县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1个、66个。”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培育产业链条可以更好地催生发展后劲,全县对产业发展走势进行研究分析,编制产业链全景招商图,着力招引技术含量高、增加值率高、财税贡献高、能耗强度低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的良好态势。
  项目的签约落地,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双翼,使我县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在新征程上实现新跨越。“县四套班子领导挂帅,成立重大项目攻坚组,开展10亿元以上项目‘摘榜夺旗’百日竞赛活动,重点突破30至50亿元以上龙头项目。”县招商促进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三季度末,全县列入市计划的63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1.9亿元,占年度计划86%,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产业园区是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园区强,项目才能更好落地发展。我县坚持“一区多园”,着力提升省级经开区主体地位,一方面突出工业园龙头牵引作用,按照“大项目进区、小项目进园,龙头项目进区、配套项目进园”的思路,加快与镇级园区全面整合,实行统一清理、招商、建设、配套;另一方面推动沿海工业园深度转型,做深新材料、新医药两个产业,做强配套功能。
 
  聚焦创新培育 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苏盐阀门集团从一家民营企业,经过30年潜心发展,已成长为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国内一流石油化工企业阀门装备的甲级供应商。近年来,该公司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上不断“加码”,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的4.5%以上,现拥有227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达到了47项,成功获得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创新一等奖。“阀门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和专利是‘制胜法宝’,科技创新是我们公司产品赢得市场的最大优势。”苏盐阀门集团董事长韩正海说。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我县坚持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壮大创新主体的“先手棋”,全面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年活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持续做强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推动园区打造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全力加快滨海科创园建设,合作共建“滨海·溧阳”科创飞地, 着力构建多样化创新矩阵。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围绕智改数转、技改升级、数字赋能等方面,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特、做精做新,力争今年智改数转覆盖面达70%,争创绿色工厂2家、智能车间4家。
  围绕“一年升规、两年上星、三年高企、四年专精特新、五年股改上市”培育目标,建立梯度培育机制。实施内培外引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2家,1~11月份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72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品牌建设战略成效显著,嘉鸿微电子、苏盐阀门、新化化工和富比亚化学4家企业创成市级示范智能车间,新创建创新型中小企业8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矽润半导体公司创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荐远洋阀门等6家企业参加市轻量级改造诊断,腾龙石化被选为泵阀行业轻量级改造试点企业。
 
  聚焦为企服务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位于县工业园的万恒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项目由万恒铸业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核电阀、火电阀、高压临氢阀等各类阀门以及水轮机、汽轮机、叶轮、铁路机车配件等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在项目建设前期,县相关部门和园区就我们项目手续办理、需求保障等问题进行现场办公、现场解决,让项目可以顺利开工,整个项目建设进度非常快。”万恒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为重点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确保“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方案”,解决企业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全力保障园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我们用心做好项目建设服务保障,采取现场办公、重点督导、协调推进等方式,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力推重点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提速。”县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企服务,有温度、有力度、有广度。我县深入推进“企业大走访”活动,实现规模企业、重点小微企业和重大项目挂钩服务全覆盖。建立为企服务专员制度,深入企业开展“六问”服务,及时全面了解企业所思所虑、所想所盼。建立企业诉求“五单制”工作机制,通过构建企业问题交办、承办、催办、督办、结办的闭环管理机制,严格做到常规问题一周内解决、面上问题建立机制解决、难点问题会办解决。推动县有关部门定期深入镇(区、街道)联合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订单、资金等问题。实施“12345”平行联动,平台收集的企业问题同步推送相关部门、服务专员和为企服务办,形成解决企业问题合力。
  集成国家和省市县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编制惠企政策汇编,形成二维码一键扫描查询,全力提升政策知晓度。精准化宣贯政策,全面梳理集成“省42条”“市56条”和县惠企政策,编印政策菜单服务上门。完善政策“点对点”送达机制,实现各类奖补“免申”“直达”。兑现2022年度企业转型升级、智改数转奖励资金4611.06万元,2023年度第一批民营企业奖励资金1686.4万元。精确化研究产业,明晰产业发展趋势,形成产业研究报告信息。精细化保障要素,定期开展分行业、分领域的政银企对接活动,对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1000万元以上。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我县将按照省市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县”目标,抢抓沿海发展机遇,加快融入全市产业体系,全力攻坚重大项目,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构建特色产业链条,以稳增长、促转型为总体要求,加快实现“绿色制造”,不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向前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滨海新篇章。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