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同心圆”——我县构筑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纪实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积极实施治理升级行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着力构筑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取得明显成效。
  全覆盖下沉,增活力添动能
  建强治理前沿阵地。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新的工作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持续推进“精网微格”工程,推动各方力量融合参与社会“大治理”,确保维护稳定、防控风险、治安防范等重点工作在基层落到实处。以农村“五老”为主体,每个村至少组建一支常态化乡村治理服务队,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拓展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基层治理,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锻造队伍中坚力量。打造县村干部常态化教育培训基地,建立“月月训、月月考”培训模式,举办专题培训和头雁讲坛14期,参训10000多人次。开展村干部学历“三清零、两提升”专项行动,参学819人。率先出台乡村人才振兴专项激励政策,连续6年表彰“30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建立两新组织党建网格,配备91名片区网格长、159名网格员,选聘10名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实现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全覆盖。
  激活村居神经末梢。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以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工作,组织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提升村(社区)“3公里生活圈”建设水平。丰富完善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倡导文明乡风,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载体,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全方位服务,让群众得实惠
  分类推进组织覆盖。着力完善“镇(区、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调整设立网格党支部1615个、功能党组织641个,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深入实施警网融合工程,将全县2188个综治网格对应划分为104个警格,全覆盖配备专职兼职网格员、社区民警,常态化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指导成立外卖、快递、交通运输等行业党委,在新业态企业成立党组织22个,深化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实现新就业群体由“管理变量”成为“治理增量”。
  整合资源提供服务。建立“一哨联办”工作机制,实行一个镇(区、街道)“吹哨”,一个部门牵头办理,多个部门配合的工作模式。在“我的盐城”APP滨海版块,上线“老年人优待证”“老年人尊老金”等老年人高频办理事项,让老年人在家里就能实现“秒批秒办”,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滨不难”“办不成事”反映专窗,集中处理解决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让群众办事不再难。
  搭建平台发挥作用。实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加磁行动”,加快推动按摩椅、快递柜、广场舞音响等“十有”微服务全覆盖,定期举办“广场舞比赛”“邻里节”等活动,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切实做到“大门常开、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实施“新+”计划,精准打造“海巢”暖心驿站14处,为城市“奔跑者”提供“8+X”暖心服务。常态化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机关党员统一服务日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全领域融合,促治理提效能
  释放“联盟”活力。联合滨海农商行成立党建引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联盟,联合县卫健委、市场监管局、财政局、交通局等31家单位党组织成立“新新之火”党建联盟,加快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区域联动、群团助力、社会参与的商圈党建工作模式,根据不同单位职能实际精准施策,做到既把握共性,又突出个性,实现“一条主线穿、各种放光彩”。
  激发“两新”动力。开展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专业资格认证,2022年新认证党务工作者初级15人、中级2人,强化党务工作者考核,有序发放“红领津贴”17万元。搭建“随手拍、随手报”基层治理微平台,出台积分奖励制度,设置安全预警、突发事件直报、文明创建等岗位,引导新就业群体主动融入城市治理。
  凝聚“群团”合力。在各级工会组织中深入开展党建带工建“三创争两提升”活动,新建“盐工卡友之家”“骑手之家”、物业职工之家共18家。团县委持续实施“联青服务站”和“团代表联络站”双站融合建设,对17个镇级“青年之家”提档升级,常态化开展青年活动。加强在物流、外卖等群体中建立妇联组织,在商务楼宇、专业市场、行业协会等持续建设妇女微家,画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