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滨海“弯道超车”促跨越发展

  港口千亿产业集聚,开发如火如荼;城乡一体化供水,惠民不止步;践行“三严三实”,锤炼干部作风……在增速放缓的经济新常态下,黄海之滨的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县城,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豪迈篇章。
  “一带一路”战略、沿海大开发战略、天然优良港口、充满干劲的滨海人……滨海利用资源优势,满怀信心,主动顺应新常态,奋力谋求新作为,力促“弯道超车”,推进跨越发展。

  集聚千亿产业集群:滨海港站上新起点

  从专家力荐到付诸实践,一个天然优良港等待了很多年。如今,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滨海港巨大的经济价值正逐步显露。
  记者驱车来到距离滨海县城60公里的滨海港,海风裹挟着来自黄海的湿润空气,电线杆、风力发电机在低垂的天际下整齐地站成一排,港口旁的起重机仿佛巨人的手臂在向大海致敬。旁边不远处,是一块块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大项目,一辆辆奔驰来往的工程车……
  “这里的项目几乎都是十亿级的。”滨海港一位负责人站在一处高地向记者“指点江山”:“那边已经建成的是滨海港10万吨级通用码头一期工程,投资10.3亿元,设计年吞吐量为330万吨;远处在建的巨型储煤球形仓是国电投5000万吨储配煤中心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其储存的煤炭,一部分将直接供应旁边的国电投协鑫火电项目,项目采用环保节能的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一期实施2×1000MW发电工程,总投资80亿元……”寥寥几语,勾勒出一个集“煤、电、化、路、港”于一体和产业链完整的华东能源产业基地的轮廓。
  中海油LNG项目陆域工程、丹化煤制乙二醇项目、华电陆上风电、国电投海上风电……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滨海港已成为江苏沿海央企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国字号争抢入驻,看中的是滨海港卓越的地理区位:44.6公里海岸线和近3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江苏沿海唯一的侵蚀性海岸,无暗礁和辐射沙洲。此外,滨海港港口、港产、港城“三港”联动的策略,也对央企极具吸引力。
  “资源换资本、与央企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创新了欠发达地区沿海开发的双赢模式。”滨海县委书记李逸浩告诉记者,该县把全国5大电力集团和3大石油集团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将滨海港的未来与央企的战略转型发展“捆”在一起,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叠加服务,吸引央企主动参与港口建设,实现了由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融合。

  城乡供水一体化: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港口是滨海崛起的基石和龙头,但在滨海县委、县政府看来,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同样重要。
  “牢牢抓住改善民生这个重点,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始终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李逸浩多次在党员干部大会上强调这一理念。
  10月31日,对于滨海县八滩镇河岸村六组村民孟怀玉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他在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家中,第一次吃上了自来水。
  水龙头中喷涌而出的甘甜,标志着该县单体投入最大、总投资14.72亿元的民生实事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顺利通水。从此,全县296个村、120万城乡群众可吃上同网、同质、同价的放心水,滨海县委、县政府也初步兑现了两年前向全县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比吃上自来水,“住有所居”可能是一部分人更急迫的需求。近年来,滨海县委、县政府一手抓保障房源建设,一手抓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制度,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先后建成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危改安置住房等各类保障房约80万平方米,解决了13000余户城镇困难家庭的住房困难,进一步改善了县城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值得一提的是,滨海的保障房地段都很好,且是高标准规划设计、严要求工程管理,项目推进快速,真正成为了一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不让一所学校成‘短板’,不让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近年来,滨海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头项目来抓。记者了解到,3年来,该县义务教育发展投入达23.23亿元,统筹校园校舍、教学设备、塑胶化场地等教育载体建设,坚持向农村学校倾斜,实施农村学校建设项目100多个,配备桌凳8万套、学生床位7200个、计算机17767台、多媒体2300套、图书180万册。
  硬件跟得上,师资力量也不能失衡。滨海每年招聘的新教师,有75%被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以此不断优化专任教师的学科结构。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流动率达到了全县专任教师数的10.7%以上。在教师培训、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评优评先等方面更向农村教师倾斜,有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狠抓作风建设: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党员干部是关键。滨海要求党员干部踏踏实实践行“三严三实”,切实做到信念坚定靠得住、为民服务本领高、勤政务实敢担当、清正廉洁有正气,真正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新滨海的中坚力量。
  滨海县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推行完成工作任务“零折扣”、加快工作进度“零拖延”、提升工作质量“零缺陷”、面对困难矛盾“零推诿”、服务基层群众“零距离”、对待不良风气“零容忍”“六零”工作法,不断提升行政效率,优化服务效能,为实现弯道超越、洼地崛起注入了加速度。该县研究出台了《关于践行“六零”要求,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违反“六零”要求问责细则》,在全面升级项目建设、沿海开发、城市创建、城乡统筹、民生工程五大会战的同时,以善作为、勇争先、敢担当、肯吃苦为标准,在干部队伍中组织开展了“会战比作为、绩效比进位、服务比满意、整改比成效、执法比规范”的“五比竞赛”,各单位、各部门瞄准高目标,确立新标杆,与强的比,同快的赛,全县上下干事创业、进位争先的氛围愈发浓烈。
  针对领导干部下基层偏少、直接联系融入群众不够等情况,县委四套班子中的18名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到18个经济薄弱村挂任“第一书记”,同时选派278名镇区、部门“一把手”及科级后备干部到村(社区)挂任“第一书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着力解决群众在交通、饮水、就医、上学、务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利用自己所在部门、后方单位等资源,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基层倾斜,面对面服务群众。
  “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很重要,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更重要。”今年年初,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习归来,李逸浩多次和同志们交流学习心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勇于担当,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李逸浩说。
  (本文原载于11月12日《江苏经济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