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是80年来在我县广为流传的民谣,记录了抗战时期共产党人“阻海患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光辉历史。
滨海是革命老区,是八路军、新四军鲜血染红的土地,现存革命遗址包括宋公堤达37个。在我县提起“宋公堤”无人不知,这条建于1941年的海防大堤被著名作家阿英称为“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堪称“人间奇迹”。
我县沿海地区的百姓曾饱受海祸的侵扰。1939年发生的大海啸造成近万人死亡,老百姓恳请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拨款修堤,韩德勤只拨付20万元,经层层盘剥,用于修堤的费用只有区区10万元。不久海啸来袭,海堤被冲垮,民众再次遭难,愤怒的群众将质量低劣的海堤称为“韩小堤”。
1941年2月,我党阜东县(今滨海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广大民众要求和县参议会提案,决定在沿海修筑海堤。宋乃德代表县政府作出“修堤全部费用不要当地群众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的承诺。当月成立修堤委员会,宋乃德任主任委员、修堤总指挥。
修堤委员会原计划收足公债40万元再开工,其余60万元在北堤竣工时、南堤开工后再收齐。可日伪顽散布谣言极力破坏公债发行,到北堤开工临近时,才售公债10万余元,如等40万元售齐,势必延期开工,那么就会被敌人散布的“共产党修筑海堤是异想天开”等谣言所击中。宋乃德决定按原定计划开工,一边修建、一边筹资。
1941年5月15日是沿海地区人民难忘的日子。上午9时,修堤指挥部在六合庄(今滨海港经济区六合村)召开修堤誓师动员大会,决定分南、北段两期修堤,首期修筑中山河南岸到废黄河北岸全长28.5公里的北段海堤。随后,宋乃德和修堤委员会成员走到海堤施工线上,手握铁锹为海堤送上奠基土,接着近万民工一起投入到修筑捍海大堤的伟大工程中。宋乃德派人组织几十辆牛车从30多里外日夜送水。工地粮食告急,仅够维持3天,为保证修堤顺利进行,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将新购的6万公斤军粮无偿给筑堤百姓食用。经军民同心奋战,北段海堤仅15天就竣工。南堤当年6月19日破土后,因受炎热、梅雨、蚊虫、瘟疫等侵扰,有许多民工染病,工期缓慢。
为提高筑堤工效,确保夏秋汛期沿海民众安全,当大堤合拢遇有湍急水流时,黄克诚师长下令新四军第三师8旅23团官兵紧急赶赴抢险现场,与地方干部、管理人员、民工一起跳入河中,肩并肩、手挽手,用身躯构成坚固人墙,挡住汹涌的潮水。正患疟疾的宋乃德不顾持续高烧赶往工地,途中多次从马上摔下,坚持赶到工地与数万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众人被他的精神所感染,纷纷留下来继续修堤。宋乃德全力保障民工待遇,民工每挖一方土得酬劳0.27元,相当于修“韩小堤”的7倍,所挖土方数量及时记录在公示牌上,取信于民。
修堤过程中,日寇飞机低空盘旋侦察,还有数位我党干部被敌人杀害。我党八滩区区长陈振东被敌人残忍截去双腿,抛入黄海。牺牲前,他说:“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死而何憾!”宋乃德也受到敌人威胁,但他毫不退缩。
1941年7月31日,历经77天、全长45公里、底宽21米、高7.8米的捍海长堤胜利竣工。新堤建成后,恰逢较1939年更为猛烈的大海啸翻滚而至,但高大坚实的海堤任凭海啸冲击,依然稳如磐石。
大堤不仅护佑了沿海百姓,更筑起了一道凝聚军民之情的坚固长城。群众无不欢欣鼓舞,遂公议将此堤定名为“宋公堤”,以媲美范仲淹在苏北修筑的“范公堤”。我县著名士绅杨芷江先生撰写《宋公堤记》,写下“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的经典诗句,勒石立碑,永久纪念。人民群众在宋公堤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的政府。“这是用军心、民心筑起的一条共产党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坚不可摧的通道。”80年后,黄克诚将军的女儿黄楠重返宋公堤时感慨地说。
近年,我县加快推进沿海开放开发,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传承宋公遗志,对宋公堤不断建设和完善。海堤公路就是在宋公堤遗址上修建的一条沿海大道,像一条玉带镶嵌在百里海堤之上,北起中山河挡潮闸,沿海堤蜿蜒南下,穿过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经过月亮湾旅游度假区,止于淮河入海口,全长44.8公里,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如今的海堤公路,既是一条海堤防汛要道,更是一条带领群众阔步新征程的阳光大道。
80年斗转星移,宋公堤岿然而立,护佑着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新四军在苏北大地浴血奋战、一心为民的“铁军”精神,流淌在百万滨海人民的血液里,成为一座永远屹立的红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