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花红柳绿的初夏时节,记者慕名前往“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坎北街道长法村。刚进村时,一条条宽阔的乡村道路仿佛绿色的飘带跃入眼帘;新型农村社区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统一规划、整洁有序、青瓦白墙的徽式建筑错落有致、气派壮观,村头文化墙更是吸引众人的目光,好一片风光秀丽、充满绿色生机的兴旺景象,自然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长法村新型农村社区一角。 (本报记者 邢馨 摄)
长法村是以烈士于长法名字命名的村。在村头红色广场公示栏前, 82岁的老党员于广发向记者深情讲述于长法烈士的生平和事迹。
于长法,1918年出生在原阜宁县二区大套乡于滩庄(今坎北街道长法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时,父亲常年在外经营小生意,他由其二叔于崇和、五叔于崇凡抚养长大。两位叔父送他读了几年私塾后,又把他送到夹河小学念书,直至高小毕业。1935年后,于长法随母亲、叔父靠种地和打短工维系生活。
八路军来到我县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在民运工作队同志们的教育启发下,于长法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斗争。他带领群众筹建农救会,成立模范班,征公粮、收柴草,站岗放哨,日夜坚守在抗日一线。1941年秋建立阜东县,于滩庄一带从原大套乡划出,组建于滩乡。是年底,于长法加入党组织。1942年春,他出任于滩乡农会会长,满怀激情参加党的抗日、统战、联防、生产自救等工作,带领农会同志克服重重困难,组建抗日联防武装,并把附近的陈滩、卢滩、吕滩等村的模范班和抗日群众组织起来,在“反扫荡”“反伪化”等艰苦斗争中勇敢杀敌,受到党组织的嘉奖和群众的拥护。
驻扎在杨圩的伪军和汉奸仇视日渐发展壮大的抗日地方武装,向侵略东坎的日军报称:“于滩、夹河等乡干部、游击队和模范班在于滩开会,于滩是共产党的活动中心。” 1943年2月19日,日军集中兵力300余人偷袭于滩乡。当时,于长法家里住着刘新、嵇艾芝等区干部,受到敌人包围后,于长法带领民兵各持长枪、短枪,沿废黄河滩一边英勇还击、一边迅速突围。后遭到敌大队武装袭击,在激烈的枪战中,于长法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5岁。1958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将烈士家乡命名为长法大队(今长法村)。
于广发老人讲到于长法烈士牺牲时的场景,不禁泪眼朦胧。“我们现在岁数大了,但是会将于长法的故事一遍遍讲给晚辈们听,让孩子们将烈士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英雄归去,精神永存。在长法村“廊桥水岸”水果采摘园,村民正在修剪枝丫。“眼前的这一片果林大多是桃树和苹果树, 5月下旬就能上市销售。桃子有黄桃、扁桃等优良品种,很是香甜。”果农介绍说。长法村享有“坎北后花园”的美誉,通过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已建成集种植、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廊桥水岸”水果采摘园,面积达200亩,种植梨、柿、桃、苹果、冬枣等,果品走俏市场,带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近年来,长法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致力传承红色基因,加快乡村振兴,通过科学规划,建设以种植杉树为主的“山水湿地”公园,成为生态观光小岛、旅游休闲小岛。同时,深入挖掘英雄事迹,弘扬烈士爱国精神,把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林果大道为发展中轴,实现乡村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开发“红色+生态”乡村旅游线路,建设以林果文化为主的采摘园、耕读亲子园、乡居民宿和红色文化公园,打造“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生态新农村。
长法村是我县首批农村集中居住小区示范村。新型农村社区融入农耕文化、黄河故道风情、红色基因、法治廉政宣传等元素。75岁的村民胡兰云对记者说:“我们入住新房子一年多了,出门就是火箭路,离县城很近,还紧邻梨花语风景区,经常出门去看风景。”目前社区一、二期共有195户。长法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民主法治示范村”。
“我们长法村位于废黄河、通榆河、引江济黄河‘三河交汇处’,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全村现有1322户、4721人,党员125名;粮食种植面积3100亩,以水稻、小麦为主;有机植物种植面积800亩,油菜、大豆500亩;推出线上运行共享稻田500亩;培植了一批鸡、猪、鹌鹑养殖大户。2020年,人均收入18900元。目前村干部学院在建,面积2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全县农村基层干部综合培训、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基地。我们将继承烈士遗志,努力实现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确保打造一个更加宜人宜居、繁荣兴盛的新长法,不辜负烈士的期望,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时任长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于永军说。